本作“批把”,是民樂中最重要的撥弦樂器之一。據(jù)漢劉熙《釋名·釋樂器》載:“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秦時以有長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名為“弦*(后面一字為上兆下鼓,實在不認(rèn)得 ,也沒查到,抱歉)”秦漢以來,琵琶經(jīng)不斷改進(jìn),逐步發(fā)展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種形制,其共同特點為圓形直頸,至宋以前統(tǒng)稱“琵琶”。
南北朝時,又有曲頸琵琶傳入我國(源于古阿拉伯撥弦樂器“烏特”—ud) ,至隋唐年間盛極一時 ,有龜茲(音“求茨”)琵琶 ,五弦、忽雷等多種形制 ,其共同特點為半梨形曲頸,當(dāng)時亦統(tǒng)稱“胡琴”。唐宋以來,在以上兩種琵琶的基礎(chǔ)上不斷改進(jìn),逐漸形成現(xiàn)今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后彎曲,頸與面板上設(shè)“相”和“品” ,張四弦,按四、五度關(guān)系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為四相十三品 ,后經(jīng)改 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品或六相二十四品,能奏半音。琵琶的演奏方法原為橫抱,于敦煌飛天壁畫中亦有見反背而彈者,至今已改為豎抱 ,改原來用“撥子”彈奏的方法為用五指彈奏,技法日趨成熟豐富 ,成為適于獨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芭谩币喑蔀榇朔N樂器的專稱。琵琶的傳世曲目甚多 ,其中比較著名的如琵琶與簫合奏的《夕陽簫鼓》(后被改編為大型民樂套《春江花月夜》) ,描摹楚漢垓下之爭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被視為“雅樂”代名詞的《陽春白雪》 ,表現(xiàn)遠(yuǎn)嫁匈奴的“明妃”王昭君思念故鄉(xiāng)之情的《塞上曲》等等。另外,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有“瞎子阿炳”之稱的華彥君先生亦精擅琵琶之道 ,據(jù)其自稱所會曲目百余 。然可嘆生死無常 ,阿炳只留下了《大浪淘沙》、《昭君怨》、《龍船》這三首琵琶曲,便即撒手人寰 ,弦未絕而魂先斷,余音裊裊 ,只能化為天籟 ,難為世人再聞 ,至今思來,仍覺憾甚……噫!悲夫!
彈弦樂器。 劉熙的《釋名》稱其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 ,因以為名”。批把后改寫為琵琶。由此來看,琵琶是從象聲字而得。
約公元四世紀(jì),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qū)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后彎曲,為區(qū)別于當(dāng)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端鍟ひ魳分尽罚骸敖袂椗,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jīng)過龜 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逕稱琵琶。
至現(xiàn)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制作,腹內(nèi)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內(nèi)側(cè)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屬,背面有鳳枕(又稱鳳凰臺)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標(biāo)志。全長約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A-g3。右手有彈、桃、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裳葑喽喾N和音、和弦。廣泛應(yīng)用于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漢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協(xié)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