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音樂老師從城市到山區(qū),教學生吹竹笛做竹笛
江西省泰和縣水槎鄉(xiāng)中心小學的竹笛隊火了。90后音樂教師肖惠文帶著學生們在青山綠水間吹奏竹笛,笛聲回蕩在竹林里、山泉間,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是肖惠文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養(yǎng),推廣器樂進課堂而開設的竹笛演奏課。
29歲的肖惠文出生于江西吉安,從初中起就跟隨國家一級竹笛演奏員學習竹笛。從夢想著成為一名竹笛演奏家,到漸漸對音樂教育產(chǎn)生興趣,大學畢業(yè)后在廣東惠州市做過小學音樂老師,回到家鄉(xiāng)后,肖惠文考入泰和縣水槎鄉(xiāng)中心小學,成為這個鄉(xiāng)村小學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全職音樂老師。
肖惠文說,對農(nóng)村的孩子們來說,學習樂器的機會十分難得,為了順利開課,他聯(lián)系了竹笛制作非遺傳承人,獲捐114支竹笛。從去年10月22日開課以來,已經(jīng)有兩百多個學生能吹奏簡單的樂曲,現(xiàn)在泰和縣水槎鄉(xiāng)中心小學竹笛隊已有41名學生。
對于開設竹笛課的初衷,肖惠文表示,他想讓孩子們認識美,感受美,給他們一點音樂啟蒙,“只要他們有自己喜歡的曲子,能夠吹奏出來,就足夠了!
“在農(nóng)村有一個學習樂器的機會是很難得的”
新京報:你們?yōu)殚_設竹笛課做了哪些準備?
肖惠文:教育部在推廣器樂進課堂,我本來打算用難度較低的豎笛或葫蘆絲進行樂器啟蒙教學,后來還是換成了表現(xiàn)力更豐富的竹笛。
難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竹笛,又不想增加農(nóng)村孩子的家庭負擔,于是我聯(lián)系了竹笛制作非遺傳承人丁志剛先生。丁志剛先生免費為我們提供了114支竹笛,有了這些竹笛,才有了竹笛教學的條件。
新京報:同學們對學習竹笛有何反應?
肖惠文:三年級以上的同學在音樂課上可以接觸到竹笛,我會在課堂上講一些竹笛的基本知識,有的同學喜歡,有的不喜歡,目前還是以興趣為主,想深入學習的同學可以報名竹笛興趣小組,現(xiàn)在我們竹笛隊有41名學生。在音樂課的竹笛普及教學下,已經(jīng)有兩百多個學生能吹奏簡單的樂曲。
新京報:學生家長對孩子學吹竹笛是什么態(tài)度?
肖惠文:家長會擔心吹竹笛影響文化課的學習,這也是情理之中。我教導學生,竹笛要學習,文化課也要學習,吹竹笛和文化課應該是相互扶持的。比如說,你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提高反應能力和記憶力。如果學習成績下降了,那說明在竹笛學習上投入的精力過多,我會給他們拉慢一點進度。目前家長都很支持孩子學吹竹笛,家長也覺得在農(nóng)村有一個學習樂器的機會是很難得的。
新京報:竹笛隊暑期集訓是怎么安排的?
肖惠文:暑期集訓一共十五天,為了參加泰和縣竹笛比賽。學生們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晨練,寫一會兒暑假作業(yè)后吃早飯,九點開始正式的竹笛訓練,大概到十一點結(jié)束,下午再繼續(xù)訓練。暑期集訓的內(nèi)容不光是竹笛教學,還包括音樂欣賞,我會給他們放一些交響樂的視頻,教一些樂理知識,課程結(jié)束后還會組織課余活動,大家一起玩耍。
孩子們對暑期集訓的積極性很高,除了竹笛隊的41個人,還有七八位同學自愿報名。家長愿意孩子的暑假生活更豐富一點,孩子們也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再加上竹笛隊最近被頻繁報道,孩子們也想拿出一個好成績給大家看看。
新京報:你還在學校開設了竹笛制作工作室,后面會開設制作竹笛的課程嗎?
肖惠文:中國竹笛文化不光是竹笛演奏,還包括竹笛制作。如果學生在學習竹笛演奏的同時,也能夠制作竹笛,了解竹子是怎么一步一步做成笛子的,懂得其中的工序和艱辛,他們會更珍惜手中的笛子。我希望孩子們五年級開始學習竹笛制作,到六年級每個同學都能擁有一支自己制作的笛子。另一方面,竹笛制作這個行業(yè),對于農(nóng)村孩子也是一條出路。
新京報:在你看來,在農(nóng)村小學推廣器樂的困難在哪里?
肖惠文:第一是缺乏具備器樂教學素質(zhì)的音樂老師,第二是樂器資源不足。雖然教育局每年會撥款購買一些教學樂器,但很少有老師會教學生學習這些樂器。因為鄉(xiāng)村小學教師資源不足,一名老師往往身兼數(shù)職,在保證文化課成績的基礎上再去鉆研怎么上音樂課,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沒有人支持很難堅持下去。
我原本還兼任數(shù)學老師,我們校長很重視素質(zhì)教育,他看到我是真的很喜歡竹笛,就接替了我數(shù)學老師的工作,分擔了我的教學壓力。
“推廣竹笛文化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新京報:你是怎么開始學習竹笛的?
肖惠文:五六歲的時候,我看到外公吹竹笛,挺感興趣的,就嘗試著吹一些簡單的曲目。后來,跟著吉安市歌舞團的竹笛演奏員學習過一段時間。初一后師從國家一級竹笛演奏員涂傳耀老師,中考時選擇走藝術特長生路線,就一直學竹笛到高考。
新京報:學習竹笛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肖惠文:中學六年里,我每隔兩周就要從吉安坐火車去南昌找涂老師學竹笛,對我來說,這是學竹笛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早上八點上車,四個小時后才能到南昌,當天去當天回,一個人一天坐八小時火車覺得特別煎熬。
我家條件不好,不能一次性交齊學費,而是一次一次地交。每次去上課前,父母會給我二百五十塊錢,其中二百塊錢是一個半小時竹笛課的學費,四十塊是來回的火車和公交車車費,再加上十塊錢的飯錢。每節(jié)課我都想盡可能多學一些,私下加倍練習,這樣下次上課的時候我才能比上一次進步更多,也能節(jié)省學費。
從高中開始,我每天練習吹竹笛兩個小時,但我沒覺得枯燥,更從來沒有想過中途放棄。我的父母一直在盡力支持我,為了給我省出學竹笛的錢,父親還把煙戒了。我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
新京報:你為什么沒有從事竹笛演奏工作,而是成為了鄉(xiāng)村小學音樂老師?
肖惠文:我以前也有成為竹笛演奏家的夢想,高中時去考過武漢音樂學院,因為太緊張吹錯了落選。最后我考到了惠州學院學藝術表演,但我們學校沒有竹笛專業(yè),也沒有演奏的氛圍。大二的時候,我開始當家教教竹笛,賺點生活費,慢慢地我覺得教學生也是很有意思的,于是我對教育產(chǎn)生了興趣。
大學畢業(yè)后,我在廣東惠州市做過小學音樂老師,回家鄉(xiāng)后考到了泰和縣水槎鄉(xiāng)中心小學。我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家庭條件也不富裕,所以回到農(nóng)村也沒有什么落差感。
新京報:當上鄉(xiāng)村小學音樂老師后,你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怎樣的?
肖惠文:我覺得推廣竹笛文化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能體現(xiàn)出我的價值,我打算一直做下去。而且,學校和孩子們需要我,農(nóng)村的孩子不比城市里的孩子,學習樂器的機會對他們來說更珍貴。
新京報:你家人對此是什么態(tài)度?
肖惠文:我父母很鼓勵我做這件事。看到最近的報道后,母親給我發(fā)了一大段激勵我的話,說為我感到自豪。我聽了很感動,從小到大他們都沒有這么激動地鼓勵過我。以前我經(jīng)常參加當?shù)嘏e辦的竹笛演奏比賽,也獲得了不錯的名次,他們都是鼓勵我不要驕傲繼續(xù)努力,其實我很想看到父母因為我獲獎而開心,那時候我還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
新京報:最近很多媒體關注竹笛隊,你也成了一個網(wǎng)紅老師,對未來你有什么打算?
肖惠文:如果是早幾年,聽到有人說肖老師你現(xiàn)在是網(wǎng)紅老師了,我可能會很驕傲。但是現(xiàn)在我覺得我剛剛起步,還沒有做出成績,希望媒體不要過多關注我,而是關注孩子們,給孩子們更多的機會。
我想讓孩子們認識美,感受美,業(yè)余生活豐富且感到開心。我教他們吹竹笛,不是說想讓他們達到多么專業(yè)的程度,而是給他們未來可能的音樂道路一點啟蒙,只要他們有自己喜歡的曲子,能夠吹奏出來,就足夠了。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