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首箜篌:古代樂器的活化石
歷史悠久,造型優(yōu)美,裝飾華麗,音色柔潤,隋唐兩代曾用于天竺樂和驃國樂中
鳳首箜篌和緬甸淵源很深
早在古代,我國與緬甸就進行了深入的交流,9世紀時,緬甸的國王就曾派遣了30多名藝術家來到中國。
貞元十七年,驃國(今緬甸)王太子舒難陀率樂團到長安進獻樂舞,并帶來二十二件樂器和十幾種樂曲,其中就有兩件鳳首箜篌
唐德宗(公元780年至805年)時,從驃國(今緬甸)傳進了鳳首箜篌,如今這種樂器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之為“?隆被颉皬澢佟,也叫作“緬甸豎琴”
鳳首箜篌(緬語稱為“?隆保鉃閺澢呢Q琴。它的琴身恰似一葉小舟,加之向上彎曲的琴頸,猶如一張多弦的獵弓。船形共鳴箱用質地堅硬沉重的木料掏空制成,琴箱長60厘米80厘米,以68厘米長的最為多見
鳳首箜篌是緬甸最主要的民族樂器,也叫彎琴(緬語為“?隆保。這是緬甸所特有的弓形豎琴,其實彎琴本來不是緬甸樂器,它起源于古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經(jīng)過阿拉伯、伊朗、印度或印尼傳入緬甸,但在其他地方都已失傳(包括中國),只有在緬甸得以保存并得到了發(fā)展,這是一個奇跡,也是古代樂器的一件活化石。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