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村寨文藝活動不斷,傳統(tǒng)樂器霸占演出C位
來西雙版納旅游,唱歌跳舞必將伴隨整個行程。
傣族人一直都是一個熱愛歌舞的民族,不僅在潑水節(jié)等重大的節(jié)日里載歌載舞,平日的村寨里也總是充滿了歡樂的歌舞聲。
傣族的音樂及舞蹈最早產(chǎn)生于原始狩獵時代。
先民們在采集和狩獵時,通過手舞足蹈的方式使興奮或者哀愁的情緒宣泄出來,并且日漸豐富,于是產(chǎn)生了最早期的歌唱與舞蹈。
勐遠仙境星空營地
熱愛歌舞的傣族人民也發(fā)展出了許多獨特的民族樂器
傣族樂器分類
傣族的樂器較為普遍的有吹奏樂器“畢”、彈撥樂器“玎”以及打擊樂器鼓、鈸、铓鑼等。
“畢”是吹奏樂器的通稱,橫笛形的就單稱為“畢”,是用竹子做管,管身多數(shù)七孔,吹口處有銅質(zhì)簧片。
畢有大畢、小畢、孤畢、對畢、母子畢等,音域大小不同,音色各有差別。
“玎”是有琴弦的樂器,一種用于弦拉,類似胡琴;一種用于彈撥,類似三弦(但也有四弦的)。
玎類樂器,常被男青年用來獨奏以自娛。
象腳鼓
象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也是打擊樂器中最有名的。
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因鼓身似象腳而得名,廣泛用于歌舞和傣戲伴奏。
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
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傣族每個村寨,幾乎都有大小不同形制的幾套象腳鼓。
葫蘆絲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樂器。
葫蘆絲發(fā)源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是一種重要吹奏樂器,在葫蘆底部插入三枝竹管,中間一管有七孔,按七音階發(fā)出七個音律,另兩管發(fā)和聲。
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
其聲音悠揚婉轉(zhuǎn),韻味深長,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家喻戶曉的《月光下的鳳尾竹》一曲就是用葫蘆絲演奏的。
铓鑼
铓鑼是傣族、哈尼族、景頗族、佤族、獨龍族的民間打擊樂器,流行于云南的南部和西部。
铓鑼的形狀面圓體厚,中間呈乳狀隆起,用木槌敲擊,圓潤低沉,音色別致。
铓鑼有大、中、小3種,分為單铓和排铓兩類。常由四面或五面編為一組,大小不一,掛在架上敲擊演奏。
結(jié)語
傣族是熱愛歌舞的民族,音樂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