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在北京圓滿閉幕
9月14日,歷時近一個月的第五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在京西賓館落下帷幕。 京城舞臺,見證了邊疆的大漠風情,南國的椰風海韻;阿婆手中的織錦,孩子口中的鄉(xiāng)音;遠古壁畫的演繹,現(xiàn)代藝術的呈現(xiàn);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對親情愛情的謳歌與贊美。43場獨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劇目,猶如一場民族文藝領域的奧林匹克,點燃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精神火炬,為中華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
大幕拉開,烏蘭牧騎隊員們奔向舞臺,現(xiàn)場氣氛旋即沸騰……情景歌舞《草原上的烏蘭牧騎》,透過烏蘭牧騎隊員們生動歡快的舞蹈,再現(xiàn)了草原人擠牛奶、剪羊毛、搟毛氈、套烈馬的日常生活情景,引發(fā)了在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沒有宏大的敘事場面,沒有絢麗的舞臺技巧,歌舞詩《黎族家園》集中展現(xiàn)的是黎族同胞生產、生活、節(jié)慶等多個場景,營造出黎族兒女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為建造家園辛勤勞作的生活圖景,清新樸實,令人耳目一新。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少數(shù)民族群眾更善于用文藝方式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屆文藝會演的金獎作品,皆是反映民族地區(qū)原汁原味生活風貌的精品佳作。
“那些沒有表演痕跡、展示日常生活的藝術作品,往往更能打動人!钡谖鍖蒙贁(shù)民族文藝會演專家評委朱智忠說,“藝術源于生活,是人類自初始以來就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藝術家只有向生活膜拜,才能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作品!
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都具有極大的人民性,具有經久不衰的含金量;文藝工作者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自覺,才能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
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作為世界最長史詩之一,不僅是一部珍貴的文學巨著,也是研究柯爾克孜族語言、歷史、民俗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將這部史詩搬上此次會演舞臺的《英雄·瑪納斯》,正是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再造。
歌舞劇《彩虹兒女》在舞蹈編排時特別注重對土族“非遺”元素“梆梆舞”的挖掘與加工。排練時,導演專門請來了60多歲的土族“梆梆舞”傳承人馬安奎到現(xiàn)場指導。當“梆梆”鼓在老人手中不停翻滾,神秘、悠長的曲調飄蕩在整個劇場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這種古老的技藝深深震撼。老人看到演員動作不到位時,會拖著術后初愈的身子親自示范,不厭其煩。
舞蹈詩《巫卡調恰——外婆的歌謠》導演龍阿朵介紹,劇組堅持選用本土演員,排練時,不僅教他們如何做演員、如何展示苗族文化,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參與編導創(chuàng)作,讓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自豪感,讓他們成為真正的民族文化的傳承者。
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深厚積淀。大力傳承和弘揚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作品,彰顯的是文化自信。
大型歌舞劇《情暖天山》,是根據(jù)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新疆清河縣居民阿尼帕·阿力瑪洪幾十年來傾心撫養(yǎng)多個民族孤兒的感人事跡改編的。該劇以歌劇形式,詮釋了親情、母愛、大愛無疆的主題,是各民族都認同的文化價值與理念,引起了現(xiàn)場觀眾強烈的共鳴,不少人感動落淚。
話劇《生命如歌》,作為全國19個援疆省份中第一部文化援疆專題劇目,圍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60余年屯墾戍邊的真實經歷展開,講述幾代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的奉獻精神。演出場場爆滿。
30天43臺劇目,展示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的精髓與潛力。不少文藝工作者認為,民族文藝趕上了好時代,到達了新高峰。第五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雖已經落幕,但民族文藝的繁榮進步永不落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