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集大成之作”的《馬太受難曲》中國內(nèi)地首演
昨晚,萊比錫圣·托馬斯合唱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在戈特霍爾德·施瓦澤的執(zhí)棒下,以110人的陣容登陸上海大劇院,獻上被稱為巴赫“集大成之作”的《馬太受難曲》,這也是該作品在中國內(nèi)地的首次完整獻演。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楊燕迪稱,這部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超越了原本的實用功能而直指人心世理!白蚤T德爾松復興上演 《馬太受難曲》,這部作品一直穩(wěn)居世界大型聲樂作品的保留曲庫中,這部巨作來到中國,也說明真正的藝術能跨越宗教、時間、國界,因為藝術最終的指向是人,個別的人,以及普遍的人!
鴻篇巨制曾經(jīng)被“埋葬”
用任何與“偉大”同義的詞來形容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都不過分,他一生中超脫時代的作品之多,在世界樂壇幾乎無人能夠比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毫無爭議地屬于《馬太受難曲》。
值得一提的是,《馬太受難曲》的命運起點與轉折點,與此次來滬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圣·托馬斯合唱團有著密切關聯(lián):1727年4月11日,當時擔任萊比錫圣·托馬斯合唱團指揮的巴赫帶領合唱團首演了這部鴻篇巨制,它分為兩大部分,共68個分曲,長達3個小時,需要3個合唱隊(兩個混聲合唱隊、一個男童合唱隊)、兩個樂隊(分別對應各自的合唱隊)及管風琴等通奏樂器,以及一組高水平的獨唱演員。“這是史上出現(xiàn)的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音樂手法最為復雜和豐富的一部受難曲,也是巴赫所有創(chuàng)作中篇幅最大的作品——直到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這部恢弘巨制的時間尺度和規(guī)模一直未被超越!睏钛嗟险f。
然而,在巴赫生前,這部恢弘巨制并沒有得到幾次上演的機會,甚至在巴赫逝世后,人們也幾乎忘記了它的存在。直到1829年,門德爾松重新挖掘并親自演出,才讓這部沉默了80余年的杰作得以“復活”,而當時演奏的樂團,正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戲劇性的音樂不難理解
因此,萊比錫圣·托馬斯合唱團加上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這樣“純正而豪華”的陣容甫一公布,就在滬上古典樂迷圈引發(fā)不小震動。上海大劇院方面透露,去年12月開票后,首日即售票過半,正價票兩周內(nèi)售罄,隨后少量限購的公益票慣例發(fā)售,也引發(fā)樂迷前一天晚上8點就排隊并搶購一空的情況。一票難求之下,不少樂迷轉向黃牛,復旦大學在讀博士楊一天是昨晚演出的字幕翻譯,他告訴記者:“我有個朋友以880元的價格,買到了一張680元的票,大呼劃算,因為別人都是以兩倍的價格才買到的!
火爆的同時也令人好奇,中國觀眾能聽懂這部具有極深宗教背景的作品嗎?昨天演出前,指揮戈特霍爾德·施瓦澤告訴記者:“我們一直希望并努力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都能理解這部作品!笔┩邼芍赋觯啾扔谄渌愖髌,《馬太受難曲》的音樂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比如開場那段恢宏的大合唱《來吧,女兒們,幫我一起哀悼》,就像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這之后的音樂也有很強的情節(jié)性,在某些獨奏段落,你可以聽到它傳遞出的特殊情感,這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都不難理解”。
這也許就是巴赫的天才與偉大之處,“這原本是宗教故事,卻直指人心世理;它原為教儀布道,最終卻超越宗教,成為具有普遍效應的人性理想的投射與頌揚!睏钛嗟先缡钦f。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