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樂器"開播民族傳統(tǒng)技藝薪火相傳
由上海廣播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聯(lián)合策劃、精心打造、共同推出的大型紀錄片 《中國樂器》,昨晚在上海藝術人文頻道正式播出。紀錄片首次系統(tǒng)地梳理了中華民族樂器的歷史脈絡和當代發(fā)展。第一季共有五集,分別講述了古琴、古箏、琵琶、二胡和笛子,集樂器的歷史、演奏、制作于一體,用生動的畫面和人物故事向觀眾訴說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在千年歷史長河中傳承與發(fā)展中國樂器文化的篇章。
紀錄片 《中國樂器》2013年開拍,兩年多來,五個攝制組分赴香港、北京、成都、蘭考、杭州、余杭、泰州、無錫、江陰等地,采訪了數(shù)十位演奏家、作曲家、音樂學家、指揮家和制作家,拍攝了大量的珍貴素材!爸腥A民族的先民們用血肉筑起萬里長城,我也要以我的生命高奏一曲民族音樂的萬里長城……假如民族音樂在我這一代斷了層,我們就是罪人、民族的罪人!边@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先生在片中所說的一段話。閔惠芬患有癌癥,先后經(jīng)歷了六次大手術、十五次化療。在與病魔常年抗爭的同時,她仍義無反顧地走在民樂普及的道路上。從小學到大學,從工地到漁船,即使觀眾再少,她都盡心演奏。
無數(shù)的民樂大師都如閔惠芬一樣,在用自己的生命向社會大眾訴說中國樂器的魅力。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保護單位,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為中國樂器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創(chuàng)辦敦煌藝術學校、上海馨憶民族室內(nèi)樂團,舉辦各種音樂會、民樂比賽,開設敦煌大講堂、論壇,編輯出版各類民樂書刊,并在奧運會、世博會、亞信峰會等國際舞臺上一展中國樂器的風采……在弘揚中華民族器樂文化的這條道路上,他們是樂器生產(chǎn)者也是民樂的思考者和創(chuàng)新者。正如廠長王國振在片中所言:“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看中的不是賣掉了多少產(chǎn)品、創(chuàng)造多少利潤,而是要為這個社會、民族、國家創(chuàng)造可以沉淀下來的、可以影響當代和后代的、具有文化感召力的東西!鼻О倌陙,演奏者手中的每一件樂器都凝結著樂器制作師的智慧與心血。很多制作師傾其一生,勤勤懇懇地在技藝傳承這條道路上探索,只為中華傳統(tǒng)技藝的薪火相傳。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綿延不斷的代代傳承,2006年,古琴藝術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1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所傳承的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 (古箏、二胡、琵琶) 也被列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紀錄片 《中國樂器》 中展示了五種樂器的制作,也講述了樂器制作師的樂器人生和心得!拔乙惠呑佣紝@個行業(yè)有著相當深厚的感情!币呀(jīng)年過八旬的古箏制作高級技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徐振高,至今仍經(jīng);氐缴虾C褡鍢菲饕粡S指導古箏的制作。五十多年的制琴生涯,他已帶出徒弟百余名。
經(jīng)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制作的 《中國樂器》,將會是一部具有社會和時代意義的紀錄片,更是一部與時間和生命賽跑的紀錄片。片中出現(xiàn)的三位大師———閔惠芬、何寶泉、王根興,他們直到生命消逝仍心系民族樂器,卻沒能等到此片的正式播映。 “我17歲開始做學徒,到現(xiàn)在60年了,沒有離開過這個民族樂器。”二胡制作高級技師、上海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根興對二胡的深情和留戀溢于言表。
兩鬢斑白的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孫文妍,更多思考的是古老工藝傳承中的種種艱難:“要做的事情很多,(時間不夠) 怎么辦? 所以想要多活幾年。把它做完了,以后也對得起古箏。不然我現(xiàn)在走掉,好像有點對不起古箏!逼兴囆g家們的一片赤誠之心,令觀者動容。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