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孔子新漢學計劃”青年領袖項目——中國文化&藝術國際高級研修班日前在北京閉幕。來自美國、匈牙利、丹麥的30余名夏令營員及研修學員14天里,在北京和云南兩地“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知行結合,收獲頗豐。
開營音樂會由中央音樂學院師生和在丹麥“音樂孔子學院”擔任中國音樂教育與文化傳播工作、剛返回祖國的志愿者們帶來。在“中西交流”主旨下,音樂會除有揚琴五重奏《狂想曲》、古琴合奏《梅花三弄》、胡琴二重奏《輕舞飛揚》、吉他獨奏《悲歌》、三弦獨奏《平沙落雁》等中外經(jīng)典作品外,還有在中國首演的兩首中西樂器原創(chuàng)作品:彼得·帕扎特(波蘭)創(chuàng)作的《莫言》(該作品獲得第二屆音樂孔子學院音樂節(jié)暨首屆“音樂孔子學院作曲比賽”金獎),以及中央音樂學院赴丹麥志愿者田景倫新創(chuàng)作品《千年》。
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劉月寧教授等人的帶領下,全體營員34人赴云南省紅河自治州進行了6天的田野考察、學習和交流,并分別在昆明、建水、蒙自、元陽四地參訪了建水文廟、哈尼梯田,近距離地感受了建水小調、紅河民族民間歌舞、彝族洞經(jīng)音樂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并學習了吹奏葫蘆絲和演唱云南民歌,極大地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地方特色音樂文化的深入了解。
首屆“孔子新漢學計劃”青年領袖項目——中國文化&藝術國際高級研修班則是一次高水平的理論升華。此次國際高級研修班以“思考、實踐、分享”為基本精神,以“培養(yǎng)新一代‘中國音樂’與‘中外音樂交流問題’專家,造就未來中美文化藝術領袖”為目標,為中美兩國優(yōu)秀的青年學者提供一個開闊國際視野、增加跨文化體驗、提高理論研究水平的新平臺,并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促進世界音樂文化交流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來自美國和中國著名高校的10余位博士生、碩士生,在多位國際知名研修導師的帶領下,以“音樂——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文化對話”為主題,開展6場專題講座和理論研討,并舉辦了“總結報告會”。密歇根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林萃青會后表示:“這次活動很好地讓兩國師生學會了在音樂領域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我們的音樂文化交流才會長久!
雖說每晚只有2小時的中國樂器體驗課,但營員們卻在短時間內,學習了古琴、古箏、揚琴、二胡、笛子、琵琶、中阮,并在閉營音樂會上共同演繹了器樂合奏作品《茉莉花》和《康定情歌》,還各自單獨演繹了《小河淌水》、《酒狂》、《賽馬》、《月光下的鳳尾竹》等作品。
為何要讓外國學生“挑大梁”完成一場中國音樂會?劉月寧教授說,“我們從不推廣,我們分享”道出了活動的初衷。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