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戲曲的頹勢顯而易見,而且這種頹勢恐已不可逆轉(zhuǎn)。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流行音樂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而起,也同時因為嚴肅音樂與戲曲彼時尚徜徉在缺乏競爭的文化機制內(nèi),并不與流行音樂爭鋒,而讓流行音樂占盡先機,攻城略地一枝獨秀,時至今日占據(jù)了音樂市場的主體地位。音樂與戲曲的關(guān)系就像大米和饅頭,天然氣和石油的關(guān)系一樣,互相具有替代性,雖然從嚴格的藝術(shù)門類劃分上來說兩者是互相獨立的,但滿足的消費者的需求卻是相近的。當流行音樂占據(jù)天下之后,戲曲中音樂的吸引力被流行音樂大大分流,除此之外,電影、電視劇的繁榮顯然強有力地分食了戲曲中敘事的吸引力,戲曲的存在真可謂四面楚歌。
有人或許會說戲曲藝術(shù)水平不高,所以落后了。這不盡然,就如諾基亞的衰落一樣,對市場走向與需求的誤判是造成這家明星企業(yè)迅速隕落的最重要原因,而眾所周知諾基亞的手機質(zhì)量的確是過硬的。
《音樂周報》1月28日刊發(fā)的《戲曲音樂何以落后?》一文中,作者指出除個別劇目外,戲曲音樂的水平現(xiàn)在都停留在民間水準上,而戲曲音樂對戲曲的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故而在文章最后,作者指出如果戲曲音樂得不到很好的發(fā)展,那么戲曲也難以興盛。
對于戲曲是否能夠繁榮,該文作者強調(diào)的是戲曲自身的內(nèi)在原因,認為戲曲音樂的落后掣肘了戲曲的發(fā)展繁榮,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不過流行音樂與學院派音樂在形式技巧上的高下之別是顯而易見的,但這并不妨礙其縱橫馳騁甩開它的競爭者幾個街區(qū),藝術(shù)水平高只是某種藝術(shù)門類繁榮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一種藝術(shù)門類能夠繁榮并不是單靠自身的藝術(shù)水平高,但繁榮了的藝術(shù)門類必然是得有過硬的藝術(shù)水平的。因此,除了自身的內(nèi)在原因,外在因素對于戲曲發(fā)展的影響不容忽視。
說到外在因素的影響,除了上述提到的其它藝術(shù)形式的奪寨刈旗和缺乏競爭性的國家文化機制上的問題外,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長期動蕩不安,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不高,崇尚西方文明,這也是造成當下戲曲落后需要考慮的一點原因。
一個國家的文化受認可的程度往往受到本國國力的影響,國力強則文化多受認可,否則,則反之。乾隆執(zhí)政時,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訪華,所贈禮物多是當時英國工業(yè)革命下的最新成果,卻被封存入庫,天朝上國的傲慢之姿盡顯無疑,蠻夷之器物文化何足道哉!鴉片戰(zhàn)爭以后,變法之輩尚有“中學西用”之說,把本國綱常禮教的文化置于不平等的高位,對西方的學習還僅限于器物、技術(shù)方面。直到甲午之戰(zhàn),煌煌中華竟然被昔日的番邦小國所擊敗,而當時日本的強大正是因其自明治維新后全面向西方學習,積極變革。自此之后,西方文明才經(jīng)由日本潮水般涌入中國,上至高官,下至百姓,幾無奉之為圭臬,救世之良藥。直至“一戰(zhàn)”后,“一戰(zhàn)”的殘酷以及西方列強通過凡爾賽條約將原先德國在山東的特權(quán)劃歸日本這一舉動,始才些許動搖了國人認可西方文明的堅定態(tài)度。
近代,以“學堂樂歌”為肇始,西方音樂文化借勢而來,猶若下山之虎,如今在我們的音樂生活中似乎占據(jù)了更高的席位,當人們在為國家大劇院精心制作的《阿依達》喝彩之時,曾被稱之為“中國的歌劇”的戲曲,面對此情此景,情何以堪?同行是冤家,戲曲的窘境當已非一日。
最近這些年文化市場一片繁榮景象,選秀節(jié)目摩肩接踵,不過新鮮的蜜桔恐怕比干癟的蘋果會更受歡迎?
所謂戲曲是我們獨特文明的象征和傳承的一種方式,這話自然有理,不過這種觀念源起于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大舉“東漸”之時,那時吾國國力尚弱,不愿被異邦所同化征服,也或許還有自卑的心理吧,故而強調(diào)自身文明的獨特與傳承。當一個國家國力強盛,像古時的大唐,今日的美國,都是文化的大熔爐,消解同化別的文化而不是怕被別的文化消解同化時,就不必刻意強調(diào)自身文化的獨特與傳承,中國或許很快也會如此。雖然這種說法現(xiàn)在是教材中已固化了的主流觀念——這或許是唱衰戲曲被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主要原因,然而理隨時易,這種改變是可以預見的。
不過,戲曲之衰頹,滅其名而留其實。戲曲的“實”難道沒有變動流居在《甄嬛傳》的姿容儀態(tài),《武媚娘傳奇》的華麗服飾和精美妝容之中嗎?雖然表現(xiàn)的形式變了,可以是電視劇、電影等其它形式的西方舶來品,但文化的精髓卻沿迭不息。黃昏不必唱挽歌,因為,太陽在下一個黎明升起!(音樂新聞 聶建建)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