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鼓擂動,高層編鐘臺門在大镈鐘沉沉穩(wěn)穩(wěn)鳴響九聲之中,徐徐展開,云煙環(huán)繞間,舞臺中央的“大祭師”吹奏牛角號長嘯宣盟……“發(fā)鼓以祭祀、金石禮天地”,一幕上古盛大祭典的場景肅然開啟——由湖北民族管弦樂學會、湖北經(jīng)典音樂廣播和武漢音樂學院教務處、中國器樂系、音樂教育學院、舞蹈系、科研處主辦,湖北國潤實業(yè)投資有限公司協(xié)辦的“鐘鳴楚天•2015新年編鐘音樂會”于12月31日晚,在編鐘音樂廳大放新春異彩。
“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及文化,我們究竟繼承了多少?”“編鐘古樂演奏”課程在我院中國器樂系已開設15年之際,業(yè)已成為國家級試驗教學示范中心•音樂表演建設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音樂表演建設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項目、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計劃重點項目——項目負責人、中國器樂系主任、青年編鐘樂團藝術總監(jiān)、指揮譚軍教授帶著深深的思索與感悟,將本次展演開宗明義地定調為:“追上古樂魅,向傳統(tǒng)致敬!”
古云:“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史記•禮書》)。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禮記•祭法》)。離騷未盡靈均恨,荊楚大地祭忠魂。譚軍教授創(chuàng)作的鐘磬、人聲與吹管樂《楚天祭魂》開場,氣勢浩大恢宏,音響喧騰激昂,莊肅古樸而富有盛典宗儀之象。楚人奏巫音以招魂:合唱隊(來自武音音樂教育學院,合唱指導潘宇凌)誦唱“魂兮歸來——魂兮歸來”,表達了古楚人的念祖之情,愛國之心。該曲為商調,素材采自潛江花鼓戲“拜堂”音調,奏來頗感“民族復興,中華之夢”的召喚。
本場音樂會強烈張揚“中國音樂精神”的回歸令人欣喜不已。前半部分,譚軍編配的一組中國傳統(tǒng)樂曲中,就以展現(xiàn)獨奏樂器的個性色彩及其獨特細韻而主導鐘磬及樂隊的編配,諳熟中樂律學及特性的譚軍教授擯棄西方的現(xiàn)代編配概念和習性,譬如,同類樂器的純五度、純八度的大量使用,高層小鐘泛音列如云中輕敲,讓件件中國器樂本色清雅、靈美之至。古箏與鐘磬樂《高山流水》(古曲),據(jù)原為琴曲的浙派箏曲改編而成,古箏旋律起伏跌宕之中,鐘磬舒朗的金石點伴,琴瑟蒼古的淡隱淡入,更置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時空之場。鐘磬合奏的古曲《梅花三弄》,樂曲根據(jù)同名古琴曲編配而成。在琴曲中,因其主調簡練清晰,以泛音在不同的音區(qū)上出現(xiàn)三次,鐘磬大繁若簡的處理恰表現(xiàn)了梅花于冰霜中臨風搖曳、堅貞高潔的文士意境。謝聞吉老師簫獨奏、鐘磬樂合奏的古曲《關山月》,周紅老師琵琶獨奏、鐘磬伴奏的古曲《夕陽簫鼓》,周可奇老師塤獨奏、鐘磬樂合奏的古曲《陽關三疊》都既有獨奏家極富異彩的大段獨奏、凄蒼顫懷的即興發(fā)揮,結構上又充分運用編鐘等古樂器的豐富色彩,時增時減,使其音響富有濃淡、厚薄、高低的變化;在音樂表現(xiàn)方面,深度開掘“和而不同”中國音樂的包容性、中國樂器音色的可變性,力求既發(fā)揚古典音韻優(yōu)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nèi)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同時,我們也再次現(xiàn)場領略到“充滿巫神般氣魄與靈動的獨具個人風格”的指揮家譚軍教授,那獨特的編鐘樂團指揮語言之藝術魅力。
音樂會中每首樂曲之間,安排了一位奇絕的“主持人”出場——古琴小操—— 一注追光之下,獨一銀袍靜雅之女徐緩操縵,似將“解說”娓娓道來(古琴操縵李麒文);而古琴與樂舞一靜一動、一張一弛既生強烈的張力對比和出神入化的時空“穿越”感,更意猶讓“中國音樂精神”一次次卓然追問、一次次了然昭示于眼前!
音樂會的后半部分,是一組譚軍教授經(jīng)多年積淀而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鐘磬楚樂,本次與舞蹈系、音教學院師生合作,展現(xiàn)出富有新的研究基礎和探索背景的“楚樂、楚歌、楚舞”。
“一鐘雙音”的大編鐘之“金”在“八音”樂隊音響上將絲竹類單薄虛空之音凝而沉厚,恰能彌補國樂隊缺乏的低音而有了豐滿的音響。隨著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對鐘磬與樂隊的編配認識也漸入新境,譬如編鐘“惜響如金”地回歸“大音希聲”,因“鼓宮角動,鼓角宮動”,“一鐘雙音”及寬展持續(xù)音上豐盈的泛音列妙善匯融,素簡之下和音自生,簡練操控而意韻豐富,得以大和之象,對應“天地人和”的大美大樸,至心至樂即臨空而來。
“楚舞”也更趨成熟,以舞蹈系副主任李濤副教授為負責人的團隊課題“楚舞研究”成果,正逐步轉化于舞臺上來,譬如舞蹈語匯和表現(xiàn)上由古畫靜態(tài)造型到動態(tài)流程的“側三道彎”、“正三道彎”、長短甩袖、圓弧蹬轉等線路、韻姿愈加鮮活靈動起來。(黃靜裴、梁思思、陳銳、游笛、宋佳瑩擔任本場編舞。)
鐘磬與吹管樂《宴饗圣樂》重現(xiàn)了楚國宮廷宴樂優(yōu)美典雅,和發(fā)揚激楚、聲震廊宇的場景!办o水流深,滄笙踏歌”,歌舞形式的“踏歌”自古盛行于楚地民間,編鐘樂舞《舉觴踏歌》正繪出一幅“瓊漿玉液散芬芳,踏歌起舞頻舉觴”的繁華圖景。古楚人崇神尚巫,《娛神之舞》莊嚴肅穆,樂曲以篪、排簫、笙為主奏樂器,以舒展飄逸的旋律,描繪了一幅泱泱楚國,物阜文昌,先民們在祭祀禮儀活動中以巫舞來“通神”、“娛神”求安祈福的景象?芍^“篪簫不絕耳,竽笙撲面來”頗得神人合一之境!扒朴,舞曼曼,舒廣袖,展羅衫”,編鐘樂歌《采菱揚荷》(雷光遠、譚軍詞,譚軍曲)取自《楚辭•招魂》“《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融歌、樂、舞一體,楚女長袖折腰婀娜多姿、歌舞升平,重現(xiàn)楚宮廷樂舞靈秀韻姿。
“楚人崇鳳”,鳳為古楚先民正義、美神、力量……的信仰圖騰。鐘磬與吹管樂《火浴鳳凰》“發(fā)揚蹈厲、聲韻慷慨”甚為撼人,追求飄逸虛幻而又不失熱情奔放的荊楚歌樂舞藝術特點。樂曲在土人口(骨)笛以古老神奇的“三音調減音程”婉婉翩翩引奏,又于建鼓鐘磬、笙篪簫管八音及人聲器樂式聲部匯映的“巴楚水墨”中,仿佛經(jīng)受烈火洗浴的“神鳥”于山云相連、萬古河川上騰空而起……“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蓋亦附之教也”(唐《監(jiān)祭使壁記》),該曲寓意人類生生不息、昂揚奮上的精神,寄予祖國美好的祈愿。
舞臺兩邊隨著音樂還配以巨幅LED視頻同步播放,讓抽象的音響生化出極具沖擊力的形象詮釋與延展,晚會融樂、舞、歌、畫多維一體,匯聲、光、電、服等現(xiàn)代舞美倍加增彩。
2000年我院將“編鐘古樂演奏”正式列為選修課程,并以中樂系學生為主體,成立了旨在展示編鐘古樂教學、科研以及藝術實踐成果的“武漢音樂學院青年編鐘樂團”。顯然,武漢音樂學院以“在不斷深入的專題研究過程中,不斷深化學術認識;在不斷深化學術認識的過程中,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在不斷拓展研究視野與藝術實踐領域的過程中,不斷推進學科建設”為建設主線(李幼平主編《鐘鳴寰宇》,彭志敏、李幼平:《曾侯乙編鐘研究30年及其對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推動》),多學科拓展中,武漢音樂學院厚積30多年來以本院為“編鐘學”領隊基群的幾代“編鐘學者”、“編鐘藝術實踐者”、“編鐘教學者”的不懈努力和豐碩成果,編鐘藝術服務于當代已日趨成型。
“向傳統(tǒng)致敬,開金石新聲!”一如“中國器樂系”的亮牌——是中國音樂本體文化深刻認識后的迫切覺醒與無量感恩!是特質音樂承載特制靈魂上有底氣的驕傲與擔當!是“中國夢”在文化場域充滿無限生機地踐行新生探索與靈性開掘!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