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南疆且末縣扎滾魯克墓地14號墓葬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了兩件古老而神秘的樂器,經(jīng)鑒定為箜篌,兩件久已聞名但從未謀面的箜篌的橫空出現(xiàn),在考古界引起巨大轟動。這兩件保存較完整的箜篌,一件音箱為弧形,一件音箱為方形。后來,2004年又在吐魯番洋海墓地發(fā)現(xiàn)三件箜篌,音箱分別是長方形和長園形,至此,新疆擁有一個完整的“箜篌家族”,它們的出土,不僅是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而且是東西文明交流史最好的佐證。
世界最古老的樂器
箜篌記載著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年輪,它的年齡比我們所想象的還要早,曾以“世界上最早的撥弦樂器”榮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記錄。
箜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世紀(jì)的古埃及墓室壁畫中的演奏樂器。遠(yuǎn)在公元前3000年至2110年的埃及古王國的居民已經(jīng)使用豎箜篌演奏,后來又東傳至亞述、波斯,并在西亞一帶出土了 13、18、30根弦的大箜篌圖像。也有觀點認(rèn)為,箜篌發(fā)現(xiàn)于西亞美索不達(dá)米亞平原,是波斯文化的重要成果。目前所知,最早的關(guān)于箜篌的文字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烏爾城典籍中的箜篌原始符號,最早的實物則出土于烏爾城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王室墓地。
古代美索不達(dá)米亞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懊浪鞑贿_(dá)米亞”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為河流中間的地方。第一個使用該詞的是希臘古典作家斯特波,他所說的是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的兩河流域地區(qū)。
蘇美爾人是古代兩河流域地區(qū)有史記載以來的最早居民。他們于公元前四千年前后的烏魯克時期,在這里建立起兩河流域最早的城邦國家,開創(chuàng)了古代美索不達(dá)米亞文明史。祭禮活動是蘇美爾人絕不可少的一項宗教活動,為了服侍和取悅神靈,他們要按期在神廟中舉行祭禮儀式。在祭禮過程中,神靈每日享用二餐,即早餐和奢侈的晚餐,用餐時要奏樂和焚香,箜篌就是他們奏樂時所用的樂器之一。
什么時候,塞人由西方把箜篌帶到西域大地,讓它們保存在扎滾魯克墓地和洋海墓地,至今是個謎,在它們背后隱藏著一段古老神秘的文化交流史。
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音樂年輪
我們且不討論箜篌的出身是源自古埃及王國或是兩河流域,但它確是東西方文明史中最古老的音樂年輪。這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波斯語稱cauk,在埃及墓室壁畫中是用整塊胡楊木制成音箱,以羊皮蒙面,羊衣為弦。兩河流域出土的彈箜篌女藝人塑像,箜篌頸身是直的,在古印度的箜篌,制作精致華麗,頭部是一只雕工細(xì)膩的猴子,被稱為“猴首箜篌”。
埃及、亞述一帶出現(xiàn)的是弓形、三角形箜篌,美索不達(dá)米亞則是船型箜篌,在阿拉伯壁畫中,留有胡須的男藝人彈奏的是豎型箜篌。
豎箜篌傳入西域之后,很快占據(jù)了西域樂器中的重要位置!端鍟、《新唐書》、《通典》、《唐六典》等書的“音樂志”、“禮樂志”等都把它列為龜茲樂之首。在克孜爾石窟23、28窟,庫木吐拉58窟,以及克孜爾尕哈石窟中都可以見到它!杜f唐書•音樂志》曾記載:“豎箜篌,胡樂也,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擎箜篌”。豎箜篌由西域傳入中原后,漢武帝使樂人候輝改造成為臥箜篌。在漢代文獻(xiàn)中最初命名為“胡空侯”,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中》。
在克孜爾千佛洞,箜篌描繪著美妙的音樂洞天,壁畫中衣裙飄飄的飛天菩薩,仙姿綽約,有的撫弄琵琶,有的撥動箜篌,仙樂從穹頂向四壁奔涌流出,使整個洞窟成為沁人心脾和靈魂的佛國凈土。
在敦煌唐代壁畫中,凌空飛翔、懷抱箜篌的飛天與中原的神、印度的佛攜手進(jìn)入洞窟,樂音繽紛,同歌同舞,一起飛升,分外迷人。
箜篌在世界流傳的腳步,并未停止,1947年蘇聯(lián)考古學(xué)家在阿爾泰山的巴澤雷克墓中發(fā)現(xiàn)一件箜篌,年代為公元前508年。豎箜篌在朝鮮傳承中,經(jīng)過歷代改進(jìn),成為響徹三千里國土上空的“玄琴”;在日本,箜篌經(jīng)當(dāng)時的百濟(jì)國傳入,從而被稱為百濟(jì)琴。在歐洲,由中亞西傳的箜篌。雖演變?yōu)樨Q琴,仍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天空中飄動這千古不絕的樂音。
芙蓉泣露香蘭笑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在聽了譽(yù)滿長安的宮廷樂師李憑彈箜篌后,產(chǎn)生了難以抑止的靈感,寫下了傳承千古的《李憑箜篌引》,以奇特的想像、瑰麗的詩句贊揚了李憑演奏技藝的高超和箜篌樂音的美妙,足以感動天地的巨大藝術(shù)魅力。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bǔ)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剛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憑是中唐時代的宮廷樂師,身高六尺一寸(約合今1.9米),以善彈箜篌名重一時,以至“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
李賀在詩中贊美箜篌是用吳地優(yōu)質(zhì)蠶絲和蜀地桐木制作,質(zhì)地精美,讓李憑這位聞名中國的大樂師彈撥,,可以使美妙樂聲在高山回蕩,讓空中的白云也凝神傾聽,讓善彈五十弦的素女聞聲動容,淚染斑竹的湘水女神為之流淚,樂聲嘹亮清越,猶如鳳鳴和玉碎,使得芙蓉滴露香蘭笑,二十三絲滿長安,君王為之也嘆嘗,樂聲徐徐上九霄,女媧聽樂不補(bǔ)天,突然天穹偏一方,天裂秋雨往下降,箜篌入海深深傳,老魚戲水瘦龍舞,樂聲飄飄進(jìn)月宮,吳剛倚桂應(yīng)不眠,沾露桂花落無聲,玉兔聽樂也動心。
感謝新疆大地為人類保存這五只珍貴而神秘的古老樂器箜篌,在它千年不朽的胡楊木音箱中一定保留著西域大地逝去的密碼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魏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王功恪(新疆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