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6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舉辦了蔣風之、周廣仁、張權、樓乾貴獨奏、獨唱音樂會。冬季,蔣風之參加了中國文化部組織的中國民族民間古典音樂巡迴演出團,與管平湖、查 西、李廷松等古琴演奏家、琵琶演奏家、笛子演奏家、嗩吶演奏家,以及由王方亮指揮的陜北民歌合唱團一起赴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西安、沈陽、北京等地巡迴演出。蔣風之演奏了二胡曲《漢宮秋月》、《空山鳥語》、《光明行》等,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1956年,他又參加了全國首屆音樂周演出。
為了使演出達到更好的效果,他不斷地進行樂器的改革。例如,建國后,他認為歡快的曲子多起來了,原先設計的將琴筒內凹成啞鈴型與腿部吻合以求穩(wěn)的方法就不夠完善了,于是就進行各種實驗,開始用砂袋、木底板、金屬托,之后又請人做了一個活動托;在固定方法上,試著用螺絲擰、繩子系等方法,70年代找到了用尼龍扣固定的最佳方案。同時,還試驗將琵琶下部弧形部分削平,以求放穩(wěn)。他還開始用新的蟒皮蒙二胡,把二胡琴筒加大加厚,增加下部重量并將原來的圓筒改制成啞鈴式六角型,使琴外部美觀,親身穩(wěn)定。建國前他改革出來的頂部半月形琴筒啞鈴,曾被譽為“蔣式二胡”。他還試用松節(jié)、楓木等多種琴碼,使二胡發(fā)音奔放、流暢,把縮頸方頂改為彎頭圓頂使線條清晰大方等等。這些試驗,充分體現(xiàn)了蔣風之對樂器改革的熱情和造詣。
1957年冬,他參加了紀念劉天華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演出。1963年5月,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提琴比賽,蔣風之被聘為二胡組評委。
蔣風之除在學校任教外,還應專業(yè)團體之邀為各團體二胡演奏員授課。如中央歌舞團、中國廣播民樂團、總政文工團、中國歌劇院、煤礦文工團、鐵路文工團等,學生甚眾。
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音樂學院復校,蔣風之被任命為副院長,并兼任中國文聯(lián)委員、全國音協(xié)理事、北京二胡研究會顧問等職務。他雖然年邁體弱,但為了繁榮我國的民族音樂事業(yè),仍不辭辛勞,積極參加演奏、講學、教課和錄音等活動。他不顧旅途勞頓,先后應邀到沈陽、西安、武漢、南京、上海、天津、南昌等七省八市進行講學。他嘔心瀝血,日夜操勞,為中國音樂學院的恢復整頓鞏固提高和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1982你去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經(jīng)常教育學生和子女,在藝術上不應墨守成規(guī),而是要發(fā)展。古稀之年,每天仍操琴演練,研究樂曲的藝術處理,考慮樂器的改進等等。晚年,在女兒蔣青的協(xié)助下對一生的二胡演奏藝術進行總結,人民音樂出版社于1989年1月出版發(fā)行了《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一書,可惜此時蔣風之先生已離世三年,未能親眼看到自己傾注畢生精力形成的豐碩成果。
蔣風之從事二胡事業(yè)50多年,在演奏、教學、理論、樂改等方面造詣高深,建樹突出。他刻苦鉆研,反復實踐,不斷進取,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了深刻、細致、典雅、飄逸的獨特演奏風格。20世紀50年代,他與上海二胡名家陸修棠就被世人并稱為“南陸北蔣”,經(jīng)他整理和演奏的《漢宮秋月》堪稱一絕,所創(chuàng)立的蔣氏二胡學派影響很大。他培養(yǎng)了一批享譽中外的二胡名家,如項祖英、劉北茂、蘭玉菘、張韶、蔣巽風、唐毓斌、肖白墉、王國潼、蔣青、安如礪、沈漢志、周耀錕、蔣才如、果俊明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四個子女,都已成為出色的二胡演奏藝術家,且各具特色。兒子蔣巽風演奏樸實、女兒蔣青演奏細膩、靜風演奏激情、偉風演奏沉穩(wěn),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二胡藝術世家,為發(fā)展弘揚傳承祖國的民族音樂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蔣風之在教學工作中,理論、方法與示范并重,在充分闡明理論與方法的同時,他還善于用樂器‘說話’。無論是告訴學生對一個樂句的處理,還是糾正學生的一個錯誤技法,他常常以示范演奏來說明問題,收到良好的效果。他的另一個教學特點是嚴格、精細,學生在學奏中的每個樂句,每個音符以及各種指法、弓法的運用,他都是嚴格要求,從不草率從事。蔣風之在藝術事業(yè)與教學工作中崇尚并發(fā)揚劉天華的學術風范,因材施教,反對因循保守,墨守成規(guī)。他主張感于情而發(fā)于聲,堅決割除抱殘守缺、拘泥教條的陋習。他對待學生如同朋友一樣親切熱情,態(tài)度謙遜和藹,平易近人。他還常常把自己在音樂藝術上的見解講出來,和學生共同探討,征求學生的意見!(王舟)蔣風之上課傳授給學生的是“以情帶聲,含而不露,強而不躁,弱而不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怨而不怒,憂而不傷,以強帶弱,以弱帶強,虛實結合,游刃有余”的48字藝訣。這是他對演奏藝術的概括,也是對國樂理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蔣風之在河北師范學院任教期間,于1950年出版新中國第一張二胡唱片《漢宮秋月》《良宵》(北京人民廣播器材廠唱片)。1955年出版《空山鳥語》《花歡樂》(中國唱片社錄制),1960年出版《病中吟》《苦中樂》《閑居吟》(中國唱片社錄制),充分展示了蔣風之的演奏風格。其代表作《漢宮秋月》在演奏技法和藝術上趨于完善,極富感染力,成為家喻戶曉,為聽眾所喜愛的二胡傳統(tǒng)樂曲中的一首經(jīng)典作品。蔣風之終身研究二胡演奏藝術,有《民樂器樂講座》、《蔣風之二胡曲八首》、《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等著作傳世。
蔣風之演奏有著很深的文化淵源,不但在技法上借鑒了古琴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更在文化精神上體現(xiàn)了中國歷代文人雅士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他演奏的《漢宮秋月》、《瀟湘水云》、《鷗鷺忘饑》等曲,運弓之細膩多變、虛實頓挫,把這種文化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堪稱一絕。蔣風之的演奏,不斷進取,大膽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深刻、細膩、典雅、飄逸的獨特演奏風格。
蔣風之1986年1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8歲。有《民樂器樂講座》、《蔣風之二胡曲八首》、《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等著作傳世。(編輯/石磊)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