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劇,又稱南戲,是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一個具有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的頗有影響的古老劇種。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劇種之一,居恩施州五種地方劇之首。它流播城鄉(xiāng),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南劇”一名,一般認為是取“施南”之南。南劇又叫“施南調(diào)”,是形成和流行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唯一能在廟臺演出的一大地方劇種。由于該劇種常在廟臺演出,又長于演連本戲,俗稱“高臺戲”或“人大戲”。
南劇名稱起自何時,至今無確切考證。但其多聲腔和在廟臺演出“人大戲”的特點,早在康熙年間容美土司戲曲活動中就已出現(xiàn),可見南劇在當時已具雛型。后來在發(fā)展過程中,同鄂西民間音樂相結(jié)合,逐步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深為土家和其他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個地方大劇種。
南劇劇目多是傳奇戲和歷史故事戲,傳統(tǒng)劇目有近千個。南劇連本戲有《封神》、《吳越春秋》、《楚漢相爭》、《三國》、《隋唐》等二十多部,整本戲共有南北及上路聲腔劇目30多個。
南劇劇本唱詞常雜有鄂西方言土語, 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郁。特別是一些生活小戲,唱詞與道白更具特色,鮮明生動,充滿泥土氣息。
容美土司的戲劇活動對南戲的發(fā)展產(chǎn)生很大影響。容美土司雄踞一隅,明代以后,交流漢學,習讀儒書,人材頗盛,熱衷結(jié)交中原人士,詩文作者不斷出現(xiàn)。同時培養(yǎng)家庭戲班,至康熙間田氏十九代峒主田舜年時,曾演出孔尚任的大型昆曲《桃花扇》,構(gòu)成土、漢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容美土司的專業(yè)戲班,有一批教戲師傅,培育了不少色藝俱佳的藝人。當容美末代土司田旻如在改土歸流前自殺后,藝人們風流云散,部分人留在鶴峰城,大多數(shù)則流向施南府,以及湘西桑植、石門等地,繼續(xù)傳播南劇藝術(shù)。
南劇音樂主要由“南路(似‘二黃’)”、“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聲腔組成。南路聲腔源于楚調(diào),與湖南荊河漢戲有淵源關(guān)系;北路聲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變而成,上路系彈戲,川梆子。此外還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間小曲,宗教祭祀音樂的精華,形成一種有地方特色的雜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