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征
南劇是以南、北、上路聲腔兼昆曲、雜腔小調(diào)的多聲腔劇種,南、北路聲腔源于楚調(diào),與荊河戲有直接淵源關系,其南路聲腔溫柔婉轉,北路聲腔高亢舒展;上路系彈戲、川梆子,聲腔由秦腔(梆子腔)演變而成。三大聲腔同臺演出,長期流傳,與地方藝術、語言、民樂、土俗相融合,逐漸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劇種。據(jù)咸豐縣南劇團統(tǒng)計,咸豐南劇的唱腔板式,南路有14個,北路有12個,上路有6個,南北雜有7個,小曲牌(主要是伴奏、間奏)有20多個,另外還有諸如草鞋板等10多個小調(diào)。
南劇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凈角、小生、生角、老旦、搖旦(即花旦)唱本音,正旦、小旦唱邊音。南劇表演著重做工,“以唱工尤重”,表演總體是“大手大腳”。南劇在化裝和人物造型方面,“首重扮裝,所謂扮貧像貧,扮富像富”,在化裝、造型方面具有鮮明的土家族民族特色。
南劇伴奏音樂由弦樂、擊樂兩部分組成。弦樂是伴奏音樂之一,樂器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嗩吶和蓋板子。南北路戲以京胡為主奏樂器,上路以蓋板子為主奏樂器。擊樂是南劇音樂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伴奏的作用,又有塑造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沖子鈸、馬鑼、鉤鑼、可子、邊鼓、尺板。
社會價值
南劇從產(chǎn)生一直發(fā)展至今,大致經(jīng)歷了300多年的歷史。南劇在咸豐縣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南劇具有其特有的社會價值。
南劇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它是在鄂西地區(qū)多元文化交融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戲劇,是土家文化、巴文化和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產(chǎn)物。
南劇具有廣泛認可的大眾性。南劇在傳承的過程中,從最初的土司階層,到改土歸流后的地主階層逐漸走向了民間,成為咸豐縣內(nèi)乃至恩施州內(nèi)大眾喜愛的主流劇種。南劇的劇本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詞多雜有鄂西地方方言,通俗易懂,人民群眾耳熟能詳。
南劇具有內(nèi)涵的豐富性,其劇目繁多,經(jīng)挖掘整理的南劇劇本上千個。其內(nèi)容從封神、列國、三國,到水滸、楊家將、說岳傳等歷史演義無所不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南劇具有外延的可塑性。咸豐南劇在繼承傳統(tǒng)衣缽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良和創(chuàng)新,不僅移植了大量其他劇種,而且在樂器伴奏上,還加入了揚琴、琵琶、笙甚至西洋樂器。
南劇具有較強的社會功能性。南劇表演的內(nèi)容大都積極健康,愛憎分明,教化人們棄惡揚善,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人們的是非判斷能力,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