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棚子”是流行于十堰鄖縣的地方劇種,鮮在江城舞臺亮相。14日下午,由十堰鄖陽藝術(shù)團排演的《我的漢水家園》在洪山禮堂上演,讓“二棚子”這個小劇種歷史上的第一部大戲在湖北藝術(shù)節(jié)上亮相,引來不少武漢觀眾“嘗鮮”。
十堰鄖陽藝術(shù)團團長崔英杰介紹,“二棚子”是群眾俗稱,劇種又名“鄖陽花鼓”,起源于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流行于鄖縣、鄖西、房縣、丹江口市等地,非常受當?shù)厝罕姎g迎。這個劇種兼唱絲弦伴奏的琴子戲和鑼鼓伴奏的八岔戲,聲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類,其唱腔的“花腔”部分還吸收了“鄖陽四六句”的部分曲調(diào),是我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過去,二棚子的代表作大多是唱田間地頭的生活小戲,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最長的唱段僅30分鐘左右,這次排演的《我的漢水家園》,是這個劇種歷史上第一次排演大戲。為了排演這部劇,劇團尋訪了12位老藝人,搜集了110多段二棚子的老戲唱腔,經(jīng)過整理加工之后重新設(shè)計唱腔,使之呈現(xiàn)出全新的面貌:“新的唱段聽起來依然很‘土’,但是比以前更好聽了!
《我的漢水家園》講述的是居住在漢水邊的人們,為了支援南水北調(diào)工程而不得不離開家園的故事。全劇開場,年輕的副鎮(zhèn)長思媛就簽下了搬遷的責任狀,被鄉(xiāng)親和家人罵得狗血淋頭。一邊是必須按期完成的工作,一邊是故土難離的情緒,引發(fā)了多次沖突,也讓演員們得以展示了大段流暢的唱段,將鄖陽人民“為了大家舍小家”的情懷展示得淋漓盡致。觀眾群中,不少人都是沖著“二棚子”來嘗鮮的。一位戲迷表示,以前沒聽說過“二棚子”,但聽起來蠻有點味兒:“開始聽道白有點像豫劇,唱起來又有點像花鼓戲,也有點民歌味兒,還蠻好聽的!”
今晚(15日),該劇還將在洪山禮堂再度上演。 (長江日報/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