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23日開始,浠水縣師訓科、繼續(xù)教育中心聯(lián)合組織了為期3天的中小學音樂骨干教師培訓活動。與以往不同,此次培訓的重點旨在推動浠水民歌進入該縣中小學音樂課堂。
當天上午,年逾古八旬的浠水籍資深地方戲曲音樂作曲家、湖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吳世華,應縣教育局邀請,為全縣參訓的50余名中小學音樂教師作題為《浠水哦呵腔特點講解及演唱》的專題講座。下午,浠水縣知名音樂人葉小青就浠水民歌做詳細介紹和范唱。
哦呵腔又稱“雞鳴調”,是鄂東一種古老的地方民歌。2008年,“浠水哦呵腔”被列入黃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是浠水縣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過去,哦呵腔并沒有曲譜,全憑代代口傳身授,吳世華利用專業(yè)優(yōu)勢,第一次對它進行記譜,實現(xiàn)了紙質化。他還通過改革唱腔,解決了高腔配弦樂的難題,做到了弦樂、嗩吶、打擊樂同時并用,大大豐富了韻味。他嘗試用“哦呵腔”移植現(xiàn)代京劇樣板戲《平原作戰(zhàn)》、《沙家浜》等曲目,新近編著并出版浠水民歌類書籍《浠水哦呵腔唱功藝術》、《春風吹來百花開》等,新創(chuàng)作《十把扇子》、《縣委書記下鄉(xiāng)來》、《浠河美》等30余首歌曲,深受浠水群眾喜愛。
浠水民歌是省級“非遺”。浠水民歌旋律優(yōu)美動聽,富有特色,歌詞生活氣息濃厚,生動傳神。浠水民歌的篇幅以短、中篇為主,長篇敘事民歌較少。描寫男女婚姻悲劇的《陸英姐》,長達770行;反映清軍同太平軍作戰(zhàn)時期浠水人民生活狀況的《兵荒歌》,也有230行之多。這兩首長篇敘事民歌,語言生動樸實,描寫生活逼真,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前者可稱為浠水的“長恨歌”,后者是研究中國近代革命斗爭歷史的珍貴資料,均可稱為浠水民間藝術瑰寶。革命民歌的數(shù)量也不少,流傳較廣的有《這是新四軍》、《勸郎去當兵》、《白軍嘆苦》、《六連打沖鋒》和《婦女放哨》等。
浠水民歌走進中小學課堂,這將有利于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將有利于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據(jù)悉,該縣教育局長王建華是一名音樂愛好者,尤其喜愛二胡獨奏,對浠水地方民歌亦頗有愛好和研究,對于浠水民歌進課堂、京劇進課堂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來源:溪水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