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古箏藝術的教學與研究,并擔任全國社會藝術考級的高級考官已經(jīng)多年,所處的江西省,在短短幾年之內(nèi),參加古箏考級的人數(shù)從第一年的只有80多人,以發(fā)展到今年的2000人左右?吹焦殴~藝術越來越為廣大群眾的熱愛,筆者不禁為這門藝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前景感到高興。但從這種迅速的發(fā)展中,也發(fā)現(xiàn)存在的許多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教學質(zhì)量不高。表現(xiàn)為大多數(shù)考生的考級成績很不理想。應該說,出于對青少年的鼓勵和愛護,考官們在評分過程中,既堅持原則,又靈活掌握標準。即使如此,每年考級獲得優(yōu)秀成績的考生只占總?cè)藬?shù)5%左右,良好的也只有10%左右。大部分考生的成績是合格和基本合格。
通過考生的演奏,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忽視基礎,二是藝術表現(xiàn)力缺乏。這兩方面的問題在初、中、高級別的考生中都存在,只是突出的重點各有不同,如初級考生在忽視基礎方面更明顯, 藝術表現(xiàn)力缺乏則在中、高級考生中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
例如,許多考生彈奏時不注意手型和姿勢儀態(tài),坐姿不端正,表情刻板或不自然,給觀眾的視覺印象不佳。右手彈弦觸弦位置不準確,搖指不注意方法,緊張,發(fā)音不密、不勻;左手按、顫弦用力方法不當,按滑音不注意音準;還有雙手動作不協(xié)調(diào)、讀譜不仔細、錯音多、不注意節(jié)奏、旋律不流暢等,藝術效果當然是極差的。而這正是不重視基礎訓練的結(jié)果。
還有許多考生曲子雖然彈熟了,但缺乏藝術感染力。聽其彈奏《漁舟唱晚》卻感覺不到夕陽之下,漁民駕著漁舟滿載而歸的歡快與自得:聽其彈《林沖夜奔》,也感受不到一位受到殘酷迫害的英雄在風雪中夜奔的悲憤之情。一句話:雖然耳邊有音響,卻不過是“音符搬家”而已。
應該說,造成這樣的演奏效果,主要責任不在琴童,而是社會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帶給教師和家長心理壓力,最后作用于孩子的演奏中的體現(xiàn)。
急于求成的家長埋怨老師 “為什么收了我的學費,進度這么慢?隔壁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同時學,他為什么考試的級別比我高7”從而給教師施加壓力。他們不知道,不同資質(zhì)和努力程度不同,學習效果差別是很大的。急于求成的老師為了讓家長滿意也巴不得讓孩子早早通過最高級別,于是就拔苗助長。學員基本功不過關也不堅持糾正,帶病升級。
更有甚者,自己不專業(yè),卻在那里招收學生。個別教師,自以為是學音樂的,或速成自學,或參加短期培訓,然后就開始教古箏學生。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家長不能識別,不得良師,結(jié)果就“一代不如一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