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注重人生種種現(xiàn)實的問題,尤其在處理人的關系,所以看待藝術也從其助教化的積極作用著眼,于是就有了“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樂記》)、“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的觀點。儒家希望利用音樂來成就道德人格并強調音樂必須表現(xiàn)道德和至善境界的風格。因此在它影響下,有一類琴曲的內(nèi)容都與“德”、“仁”等有關。如敘述伯夷叔齊恥食周栗,隱于首陽山採薇而食的《採薇操》;贊許由高風亮節(jié),拒受天子之位的《萁山操》等,其它代表曲目有:《清凈經(jīng)》、《孝順歌》、《文王思舜》、《文王操》、《禹會涂山》、《虞舜思親》、《亞圣操》等。
道家思想對古琴音樂的影響:在眾多古琴曲中,有一類琴曲是寫虛幻或超現(xiàn)實的題材――這類寫景的琴曲并非寫自然中天籟實景而是寫種種幻想中的虛境。以琴曲《莊周夢蝶》為例,《神奇秘譜》中的題解為:“臞仙曰,古有是曲,絕而無傳者久矣,毛敏仲繼之。莊子書曰:“莊周昔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不知周也,俄而覺,則遂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之為周,周與蝴蝶必有分矣,此謂物化!笔且赃_道之士,小造化于形骸之外,以神馭氣,游燕于廣漠之虛,與天地俱化,與太虛同體,斯樂非庸夫俗子之所能知也,達者得焉。其它代表曲目有:《列子御風》、《廣寒游》、《凌虛吟》、《逍遙游》、《蝶夢游》、《隱士游》、《鳳云游》、《士游》、《飛龍游》、《神游六合》、《八極游》、《挾仙游》、《羽化登仙》等。
這類琴曲往往體現(xiàn)出道家(尤其是莊子)的某些思想:認為完美的“至人”是“乘天正而高興,游無窮于放浪。物物而不能物于物,則遙然不我得!彼⒘肆钊隋谙搿拔L飲露,乘云氣,御飛龍”的“仙人”形象,他們超越了生命,與天地同存,凝聚著對生的希望,對生的憧憬,表現(xiàn)的是人們向往的精神和肉體都自由的境界。所以琴家在對人生短暫而宇宙長存進行沉思時,會使用這類題材,借著對仙境的贊美和對神人的羨慕來表現(xiàn)對有限人生的感慨。琴人們希冀把自己置身于虛無的世界中去尋求超然之樂,跨越生死界限,獲得永恒。除此之外,還有一類琴曲以隱逸思想為題材的――這類琴曲可以同時是寫景或寫情的,但主要反映一種超然脫世的具有道家色彩的隱逸思想。
中國文人歷來有向往隱逸生活的傳統(tǒng)。老子,在司馬遷眼中,被推舉為高隱代表者。莊子以“天下為沉濁”,不愿趨炎附勢,寧愿返回自然,甘愿脫離濁世作瀟灑隱士。后代文人“遠承老莊”,于是有了“心向往之”的潛在情感。以琴曲《漁樵問答》為例,《杏莊太音續(xù)譜》在題解中說:“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之漁樵一話而已。”題解中表現(xiàn)出對世事變化無常的反感。明代的統(tǒng)治者對文人實行殘酷鎮(zhèn)壓,文人常常處于禍福無常的境地,于是認為漁樵的生活值得羨慕,把他們當作隱者的化身來加以歌頌,同時也隱含著對那些趨炎附勢之徒的鄙棄。其它代表曲目有:《漁歌》、《醉漁唱晚》、《客窗夜話》、《泛滄浪》、《靜觀吟》、《山居吟》、《洞庭秋思》、《酔翁吟》、《酒狂》、《樵歌》、《遁世操》、《歸去來辭》、《耕莘釣渭》等。
綜上所述,古琴音樂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從道德而主張樂而不淫、言之有物,道家從體道而主張無為、逍遙,因后者以逍遙的眼光觀宇宙;以超然的姿態(tài)看人生,因而在藝術的實踐上其影響尤深。但都巧妙地殊途同歸,確立了琴曲清和淡雅、優(yōu)雅恬靜的風格。“和雅”和“清淡”可說是古琴音樂一直以來所推崇的審美情趣和理想風格,于此可見儒道思想在古琴音樂中的體現(xiàn)。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古箏入門、每日必彈古箏指序練習曲精講視頻
·中央音樂學院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新編古箏教程(修訂本一)精講視頻
·民族管弦樂協(xié)會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古箏》考級指南精粹匯總
· 音樂、時間與人的存在——對儒家“成于樂”的現(xiàn)代理解
· 儒家禮樂制度音樂觀與美育課程理念的現(xiàn)實思考
· 先秦儒家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的理論貢獻
· 【學習心得】儒家“三綱八目”是否也是小提琴學習的金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