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式、唱法的創(chuàng)新,藝術水準攀升
從兩年一度的青歌賽,我們清晰地看到,民族聲樂的演唱形式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獨唱、合唱、小組唱,包括2人組合、3人組合乃至多人組合,且有載歌載舞;從唱法上,有民族唱法、民美唱法、民通唱法、原生態(tài)唱法……只要能表達出作品的內容,都能得到公認。如:"我愛你中國"這旨歌,多年來-直是美聲唱法的專利,但聽完譚晶用民族通俗的方法演唱這首歌,同樣激起對偉大祖國熱愛的共鳴,同樣受到群眾歡迎。"瑪依拉"是新疆民歌,經改編后的"瑪依拉變奏曲",將花腔技巧加進去,盡管增加了演唱難度,但更增加了表現(xiàn)力、感染力,廣大群眾更喜愛了,諸如此類,就不一一列舉了。近年來,民族唱法的演唱者,演唱技巧、藝術表現(xiàn)、歌唱水準在逐年提高,廣大群眾的欣賞水準也在不斷提髙,民族聲樂的發(fā)展,不再受到形式、唱法的局限,更不是丁-人一面,萬人-曲的套路,而5現(xiàn)的是因人而異、百花齊放、豐富多彩的繁榮景象。作為藝術院校,如何利用課堂、舞臺,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造就高水平的人才,我們曾經做過大量的工作,但是上升到理論高度,還需要不斷思維創(chuàng)新。
三、作曲家的努力創(chuàng)新,推動了民族聲樂發(fā)展
近年來,作曲家們深入生活、不斷在創(chuàng)作思路上出新,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既具民族風格、又弘揚主旋律、易于傳唱的新作品,如:"愛我中華"、"我家在中國"、"江山"、"咱老百姓"、"祝福祖國"等;還寫出了許多獨具風格、有一定難度的作品,如:"西部放歌"、"斷橋遺夢"、"秋水長天"、"春天的芭蕾"等;同時,還有為傳統(tǒng)民歌進行改編、注入新元素的精品,如:"蘭花花"、"瑪依拉變奏曲"等等。正是這些優(yōu)秀作品,造就了演員們掌握多種演唱技巧、表現(xiàn)方法, 一批高水平的新人應運而出,讓人耳目一新。另外,作曲家們還不辭辛勞,為某些演員量身定做作品,讓一些具某方面特點的演員有發(fā)揮自己特長的歌曲演唱,既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又反映現(xiàn)實生活。感謝作曲家們的工作,同時感謝沈陽音樂學院的幾位老師,將近年來的民族風格新作品整理成冊,予以推廣,使全國各地的教師學生能夠及時地演唱這些新作品,推動了民族聲樂發(fā)展。
四、民族聲樂發(fā)展空間無限專業(yè)聲樂工作者需要不斷思維創(chuàng)新,積極參與
1、廣大群眾的熱切需求
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歌唱藝術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
今年暑期,筆者有機會在北京、大連、安徽等地度假,去了北京的陶然亭、天壇公園、大連的星海公園、蕪湖的赭山公園,看到群眾演唱的激情,十分震撼。歌者們來自不同的崗位,有年輕的學生,有下崗的職工,有退休的教師、干部,還有在任的保姆……年齡結構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工作的性質不同、歌唱的基礎不同等等,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而走到了一起,那就是唱中華民族的歌。在和他們的交流中得知,都是自愿聚集到一起的,每天上午或下午唱2個小時, 有時中間還穿插舞蹈,有的地方還有一支業(yè)余的專業(yè)樂隊,盡管沒有硬性要求,但每天準時進行,每個人手上都有手抄的或復印的歌本,他們告訴我,已經唱了400多首了。風雨無阻,每天都唱,站著、坐著都可以,不拘形式,遇到天雨,就躲在棚子、亭子里唱,歌者可以隨意,想去就去,不去也沒關系,但指導和指揮卻是雷打不動,每天都去。聽他們的歌聲,充滿情感、力量,有的確實唱的不錯,甚至達到、超過了某些專業(yè)水準。大連的星海公園,早晨遠遠就聽見歌聲,一條橫幅"星海公園藝術團",我和一位60歲左右的婦女交談,她說,她不識譜,現(xiàn)正在學,開始是陪主人來鍛煉,站在旁邊觀望,漸漸地覺著很好聽,自己不會唱,也就學著唱,學識譜,現(xiàn)在已經會唱百來首歌曲了。歌唱結束后,我又訪問了她的主人,一位89歲高齡的離休老人,曾經是醫(yī)學院的主任醫(yī)師,離休后,開始學唱歌,已經唱了 10多年了,共學了4冊唱本,近500首曲子。我看了她的歌本,基本都是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歌曲及大量的民歌,她還為自己本來就識譜、學唱也不難而自豪。為了表明自己的歌唱能力,她提出第二天出來獨唱。第二天果然看到了她站在話筒前跟著樂隊唱起來,為了防止萬一,指揮特意讓一位年輕女士陪她同唱。這種場面實在令人難忘,思潮起伏,我頓時感到,廣大群眾這樣熱愛歌唱,作為專業(yè)聲樂工作者,應該為他們加油,如何在可能的范圍內,使他們演唱得更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