鈸,銅質(zhì)圓形的打擊樂器,兩個圓銅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兩片相擊作聲。
鈸(銅鈸、銅盤),是一種打擊樂器又叫民間稱镲。它是互擊體鳴樂器的一種。中國、外國樂隊中都使用。中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镲等,統(tǒng)稱為鐃鈸。鐃和鈸是兩種樂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二者皆銅制,圓形金屬板,中間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 每副兩片, 相擊發(fā)聲。 通常直徑為30~50厘米。鐃和鈸的區(qū)別在于,鐃的碗部較小,發(fā)音較響亮,余音較長;鈸的碗部較大,發(fā)音較渾厚,余音較短。鐃與鈸在民間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間吹打樂和戲曲伴奏。除漢族外,鈸在眾多少數(shù)民族中也流行。
鈸的特征
鈸用響銅制成,呈圓片形,中央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至鈸邊部分叫堂。碗頂鉆孔,穿系皮繩、綢或布條,以便雙手持握,兩面為一副,相擊后振動發(fā)音,聲音宏亮,渾厚。
鈸的演奏方法
鈸在演奏時演奏時,雙手各持一面互擊。有輕擊、重?fù)、磨擊、撲擊等手法。用于民間器樂合奏、地方戲曲、歌舞伴奏和鑼鼓隊中。另有單擊音,用小棰敲擊單片鈸沿,獲其特殊音響效果,用于民族樂隊和說唱伴奏。如流行于福建福州、閩侯、永泰、連江、閩清等地的曲種“福州評話”。即用單鈸伴奏。演唱者右手執(zhí)鈸,拇指上套一瓷環(huán),可碰擊鈸的邊緣作響,左手持一小棍敲擊,以擊節(jié)說唱。流行四川的曲種“荷葉”,也用單鈸伴奏,相傳形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而且是因演員擊節(jié)所用之鈸,形似荷葉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