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被命名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xiāng)”
日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蒼南縣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xiāng)”。蒼南地處浙閩交界,兩地文化交融滲透,獨(dú)特的山海地貌與特殊的移民歷史,讓蒼南生成多種方言,這些都為童謠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豐富的養(yǎng)分。
找回久違的童真童趣
“天烏烏,要落雨。何時落,初四五。阿公舉鋤頭耙水路,耙一尾鯉魚三斤五。阿公(老爺爺)要煮糟,阿媽(老奶奶)要煮醋。阿公吃了紅目睭,阿媽吃了扯屎溜。走一步,扯一褲。走去溪邊去洗褲,給老虎咬去三埔路。阿公跳去攆,頭殼踣副副!
這首《天烏烏》是蒼南閩南語童謠中的經(jīng)典,在浙閩兩地以及海峽兩岸流傳著十幾種不同的版本,各有特色和意蘊(yùn),而蒼南版本則更為幽默和調(diào)侃意味,如“阿公吃了紅目睭,阿媽吃了扯屎溜,走一步,扯一褲,走去溪邊去洗褲,給老虎咬去三埔路”,既是童謠也是寓言,看似悲劇,卻又演繹出喜劇的效果,以快樂詼諧的韻律撫慰了終日勞作后疲憊的身心,得以廣為流傳。
童謠是大人為孩子們編的詩歌,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即使再苦再難的日子,再累再窮的生活,也難掩童謠字里行間的舐犢情深,如:
“牽沙,汰沙,半圈米,半圈糠;牽沙,汰沙,醬油搭你兌炊蝦;牽沙,汰沙,搗米搗礱糠。”
遙想當(dāng)年,年輕的母親抱著懷里的小寶寶,雙手挽住懷中嬰兒的雙手,前后俯仰,狀似洗淘動作,歡快而流暢,往往逗得寶貝咯咯笑個不停。一代又一代的蒼南母親們就在一天又一天的辛勤勞作之后擦著汗,唱著歌,帶著笑,與孩子親昵地戲;。這是一幅多么溫馨感人的親子畫面。
童謠是兒童語言的啟蒙,也是兒童了解世界、體驗(yàn)人生的一個窗口。等到孩童漸漸長大,就有了與伙伴之間的互動,最具蒼南地方特色的應(yīng)該是團(tuán)隊(duì)游戲謠,如《點(diǎn)哦點(diǎn)哦君》(閩南語),孩子們坐在一起念歌謠,一字點(diǎn)一人,念到最后一個字時被點(diǎn)到的就是輸者。話音一落,歡呼聲、哄笑聲一起響起……當(dāng)我們念著童謠,隨意、互動、歡欣的昨日場景一一重現(xiàn),盡管時光早已流放了我們曾經(jīng)的天真無邪和親密無間,依然揮不走扯不斷那些魂夢相系的鄉(xiāng)情與友情。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xué)習(xí)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