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聲樂教育“掌門”郭淑珍與《黃河怨》的不解情愫
郭淑珍(中)為年輕歌者指導發(fā)聲技巧。
“感情處理要有一個布局。聲音控制住,氣息要很長很勻……”9日,92歲的郭淑珍在排練現(xiàn)場,不顧工作人員勸阻,耐著性子指導著年輕歌者把握《黃河大合唱》的情感,娓娓道來跌宕起伏的“黃河故事”。
當日,烏海市、蘭州大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交響音樂會在內蒙古烏海市舉行,作為中國第一代女高音歌家和《黃河怨》一代主唱者的郭淑珍帶著傷腿,不遠千里,現(xiàn)場聆聽指導。
1939年初,在陜西延安的一個窯洞里,作曲家冼星海正譜寫著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那時,生活在天津淪陷區(qū)12歲的郭淑珍不會想到,《黃河大合唱》第六樂章《黃河怨》將會伴隨一生,是解不開的情緣。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以黃河為背景,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和中國民眾堅強不屈的大型合唱聲樂套曲。
“在北平藝專學音樂時,第一次聽到了《黃河大合唱》,只是覺得曲子好聽,能亮嗓子!睗M頭白發(fā)的郭淑珍回憶初遇《黃河大合唱》說,1953年,她作為第一批被中國選派到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的音樂人接觸到了俄語版《黃河大合唱》,便萌發(fā)了在蘇聯(lián)演唱中文版的《黃河怨》。
留學期間,郭淑珍在聲樂演唱上已達專業(yè)水準,在第6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她演唱了歌劇《蝴蝶夫人》詠嘆調和《黃河怨》一舉獲得金獎。
而“一戰(zhàn)成名”的郭淑珍再次登臺演唱《黃河怨》,卻是18年后紀念冼星海逝世30周年音樂會中。
在此前選撥中,郭淑珍為尋求唱出“真感情”,“閉關”三天。郭淑珍坦言,以前對《黃河怨》的理解,僅限于婦女在抱怨,而在三天感情思索中,她回憶起了童年時在淪陷區(qū)當亡國奴的日子。
對郭淑珍來說,那些痛苦經歷,讓她的演唱“觸及靈魂深處”,當唱完這首歌曲時,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中國音樂評論家李凌生前評論說:“郭淑珍不是在唱,而是在用話語訴述。這些話都帶有強烈的音樂律動的感染力,使聽眾不知不覺中被藝術所征服!
當年已不是聲音黃金年齡的郭淑珍,將感情二字,印刻在《黃河怨》里。郭淑珍認為,《黃河怨》所唱的不僅是一個中國婦女的哀歌,更是被壓迫中華民族奮勇反抗的呼聲。因此,感情一定要深沉、飽滿,還要有起伏、有層次、有戲劇張力。
此后,郭淑珍選擇“退隱江湖”,淡出舞臺,將時間和精力花在培養(yǎng)聲樂人才上。時至今日,92歲高齡的她依舊堅守在教學一線。而《黃河怨》也一直陪伴于她,被唱響了63年。
王秀芬、韓芝萍、潘淑珍、宋祖英、方初善、孟玲、鄧韻、溫燕青、張立萍……如今,郭淑珍的弟子們早已是歌唱家或聲樂教授甚至還登上世界級音樂舞臺傳遞“中國好歌聲”。業(yè)界稱她為中國聲樂教育“掌門師太”。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惫缯涓嬖V記者,親身見證過民族水深火熱的她雖早已不是少年,但卻肩負著教育少年的職責,下一步,便是唱好、教好《黃河怨》這首民族經典曲目。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