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演出相關(guān)知識科普:好奇又不敢問的小問題
關(guān)于交響樂,有一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甚為專業(yè),因此,這次我們請了上海愛樂樂團的指揮和樂師們做了回答。
1)演出前樂手為什么一定要在臺上調(diào)音?不能在臺下調(diào)好嗎?
一方面,音樂會開場前半小時是每位演奏員最為忙碌而緊張的時刻,有些人可能在瘋狂的練琴,而有些人則在養(yǎng)精蓄銳,總之,后臺的時刻完全屬于個人。另一方面,像小提琴這樣的樂器本身非常敏感,隨著時間與溫度的變化音準會產(chǎn)生微妙的不同,所以,音樂會開始前幾分鐘,演奏員紛紛上臺,等所有的人到齊后樂隊首席便會帶領(lǐng)大家開始對音,這也預示著音樂會即將開始,觀眾們安靜下來,久而久之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音樂會禮儀。
那么關(guān)于對音這一環(huán)節(jié),具體是對哪一個音呢?標準答案是 C 調(diào)中的 la,它被稱為標準音,幾乎所有樂器均以此音為基礎(chǔ)來進行調(diào)音,這個音在外部環(huán)境中的穩(wěn)定性極好,聽覺上也較為舒適,這樣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下,音都能校準。A 被稱為音樂會音高(concert pitch),頻率為 442 赫茲,而交響樂隊的所有樂器中標準音最為穩(wěn)定的是雙簧管,所以就由雙簧管給出標準音高。
2)為什么有的提琴手腮處墊布,有的直接在琴上加了一個看上去像硅膠的套?
墊一塊布是因為怕拉琴的時候下巴部分出汗,這樣會影響到演奏,而且有些人具有疤痕體質(zhì),一直夾琴皮膚顏色會變深。
如果沒有理解錯,“硅膠套”指的是“肩墊”。一般人脖子長度大于琴身“厚度”,所以在琴尾加一個肩墊才能把琴穩(wěn)固地夾在下巴和肩膀之間。也有人不用肩墊,而在衣服里塞一塊海綿,也是為了補上這個“高度差”。
3) 小提琴和中提琴從外觀上究竟如何區(qū)分?聽說只差七分之一大小,聽交響音樂會時也很難看出來。
中提琴外形結(jié)構(gòu)和小提琴基本相近,但尺寸比小提琴要大一圈。在音樂會上,以指揮臺為中軸線,指揮右手邊坐著的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中提琴兩個聲部的位置經(jīng)常不一樣是由于不同的指揮有不同的聽覺習慣,另外還涉及到演奏的作品,個人覺得中提琴在舞臺外側(cè)的效果較好,因為中提琴的音孔(∫)和小提琴是一樣的,橫置共鳴效果好,并且在外面的話不容易被樂隊低音聲部蓋住,聲音比較容易傳出。
除了從視覺上去判斷,其實更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用耳朵聽,中提琴音高比小提琴低五度,比大提琴高八度,定弦依次為 c、g、d1、a1,在交響樂隊中,屬于中音聲部的中提琴音色溫暖而豐滿,像是女中音,較之小提琴的絢麗,它略顯內(nèi)斂,與大提琴的深沉相比,則更富有感染力。
如果說小提琴所表現(xiàn)的是一個人的臉,那么中提琴更接近人的內(nèi)心,它平凡而不可或缺。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曾表示:“一部作品如果能夠精益求精,那么中音聲部就需要演奏得出色,整個樂隊才會顯得有血有肉,否則聽起來就只有一個軀殼!痹诖,推薦兩個中提琴相關(guān)的作品,法國作曲家德利勃的《葛佩莉亞》和阿道夫·亞當?shù)摹都悹枴,在這兩部芭蕾舞劇中,作曲家運用了大段的中提琴獨奏片斷,這在交響樂中相對少見,法國作品偏愛色彩性樂器,如中提琴和英國管。
4)大提琴那根“針”不是杵在地板上的,而是杵在一個木頭塊里面,為什么呢?
大提琴的底部有一根金屬棒作為支點,長短可以伸縮調(diào)節(jié),在演奏時起到固定大提琴位置的作用。巴洛克時期的大提琴底部并沒有現(xiàn)代大提琴的這一特點,演奏者用小腿夾住琴,底部支點是由一位名叫阿德里安·塞維斯的大提琴家在 1845 年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使大提琴在演奏時獲得更好的穩(wěn)定性。
現(xiàn)代大提琴演奏在力量和技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音樂廳舞臺地面通常較為光滑、堅硬,為了固定底部的支點進行專業(yè)演奏,會在下面墊一塊 T 字板,T 字板上面具有多個檔位的小孔,大提琴的金屬棒則固定在 T 字板里。
5)為什么交響樂團要這樣安排樂器的位置?
這個問題比較專業(yè),涉及到交響樂曲目編制。理論上,樂器的布局是為了達到最佳的聲學效果。作曲者在譜曲時會首先會根據(jù)自己的音響構(gòu)建給出一個詳細的編制,之后在作品演出時,根據(jù)場館的情況、指揮的要求等諸多因素做進一步調(diào)整。
關(guān)于交響樂隊聲部的位置,通常分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八大聲部。具體地說,木管組包括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大管、低音大管。銅管組分別是小號、圓號、長號、大號。打擊樂組有定音鼓、鑼、鈸、吊鈸、鈴鼓、三角鐵、雪鈴、鈴樹、梆子、快板等樂器。打擊樂也包括色彩樂器,通常指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鐘琴、排鐘、管風琴、鋼片琴等。
弦樂聲部在樂隊最前面,以舞臺為中心呈圓弧形擺放,弦樂器的音孔(∫)以一定角度面對觀眾,通常舞臺右側(cè)(從觀眾的角度看是指揮的左邊)是一提和二提聲部,舞臺左側(cè)則分別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如果中提琴在舞臺前排外側(cè),那么大提琴就在樂隊中間位置,音孔直接面對舞臺,大提琴所傳出的聲響較大,出來的音色較為厚重。
我們常常也看到有些指揮喜歡將大提琴置于樂隊的外側(cè),這樣聲部效果較為平衡。弦樂聲部肩負著整個交響樂隊的半壁江山,它的布局事先根據(jù)曲目精心安排,并不會隨意調(diào)整。樂隊的中間是管樂聲部,由于管樂的音量略大于弦樂,所以在數(shù)量上略少于弦樂器,位置在弦樂的后面。最后排則是打擊樂,由于打擊樂器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又屬于色彩性樂器,放在最后依然能夠發(fā)揮良好的作用,出來的聲學效果也更為理想。
6)如果有人在演出中奏錯了音,特別是管樂,指揮會生氣嗎?
這位朋友,我很負責地告訴你,不僅指揮會生氣,所有人都會很生氣……
如果某一件樂器在樂章中進行獨奏,那錯音就會顯得非常刺耳,大家會在第一時間感覺到,現(xiàn)場音樂會對于演奏家有著極高的要求,作為舞臺表演藝術(shù),藝術(shù)家必須將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7)樂隊里頭所有人都是看譜的,為什么不背譜呢?鋼琴家獨奏為什么又不看譜呢?
在樂隊演奏中,要求全體演奏員背譜演奏是不太現(xiàn)實的,尤其十分冗長而復雜的交響樂作品。作為樂隊演奏的一員,不僅需要將自己的部分演奏好,還要考慮到諸多其他因素,比如與其他聲部的協(xié)作、看指揮的手勢等等,因此,樂隊演奏一般不背譜。
而獨奏家在音樂會中的地位特殊,音樂中的獨奏就像戲劇舞臺上的表演,對于獨奏家而言背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對作品了然于胸的基礎(chǔ)上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臺表演之中。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