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巴伯的《弦樂柔板》響起,揭開了昨晚《紀念黃貽鈞誕辰100周年專場音樂會》的序幕。此前,這位新中國第一代指揮家、中國交響樂事業(yè)開拓者的銅像,也剛在上交音樂廳的草坪上落成,其百年誕辰紀念黑膠唱片也同步首發(fā)。在第32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期間,上海音樂界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都出席了紀念活動。
靜默與歡騰
專場音樂會一開場,指揮余隆要求觀眾在薩繆爾·巴伯的《弦樂柔板》終結時,與音樂家一起靜默一分鐘,以示追思。每當要紀念音樂家時,古典音樂會的慣例往往是首演一曲《弦樂柔板》。曲終時分,樂隊所有樂手始終保持演奏時的姿勢:弓,依然架在大中小提琴的琴弦之上……一分鐘后,提琴手們才漸漸放下琴弓。隨后,陳燮陽指揮、朱踐耳作曲的音詩《納西一奇》,以“銅盆滴漏”“蜜蜂過江”“母女夜話”“狗追馬鹿”四個樂章,描繪出悠遠的秘境風情。劉天華作曲的《良宵》原本是二胡曲目,后被黃貽鈞改編成弦樂合奏,增加了動感十足的撥弦,再由曹鵬指揮起來,別具一格。
上半場最后一曲《花好月圓》是黃貽鈞的作曲代表作,由侯潤宇指揮。該曲也是中央民族樂團在海外巡演時必定演奏的曲目,更是因為央視春節(jié)時期經(jīng)常播送而成為婦孺皆知的名曲。在20年前黃貽鈞去世時舉行的專場音樂會,是以這支歡快的曲目開場的。不知內(nèi)情的聽眾都會詫異———怎么紀念音樂會開場如此熱烈歡騰?了解背景的聽眾則會在歡騰中潸然淚下。
黑膠與唱機
音樂會曲目部分選自百年誕辰紀念黑膠唱片。這張唱片可謂得來不易。黃貽鈞離開我們剛好20年。
受制于當年的技術條件,很多錄音已消逝。在策劃這場紀念活動時,上交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批珍貴的歷史原聲。團長周平透露,去年在報上看到“中華老唱片保護工程”的報道,隨即聯(lián)系了中唱上海公司,在其版庫中發(fā)現(xiàn)大量黃貽鈞作為演奏員參與百代國樂隊演奏的錄音作品,以及黃老指揮上交演奏的部分代表作。
于是,上交與中唱合力協(xié)作,專程將這批錄音的模版送至德國修復,以33轉(zhuǎn)的黑膠唱片再版。收錄曲目有6首,除了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之外,還有俄裔猶太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前奏與回旋曲》及《G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黑膠唱片一發(fā)售,引發(fā)樂迷追捧。隨后發(fā)現(xiàn),并不是每一位樂迷家中都有唱機。于是,這張黑膠唱片引發(fā)了去網(wǎng)上淘唱機的熱潮……
銅像與展覽
銅像落成,意味著薪火相傳。他本人也在注重原創(chuàng)的同時,關心對經(jīng)典曲目的傳承。早在1950年至1963年間,樂隊編制還不全時,他就率領上交演奏積累下了丁善德的“長征”、柴可夫斯基第四、第五,德沃夏克“新世界”等6部保留曲目。余隆緬懷道:“黃貽鈞先生一生對中國音樂事業(yè)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為人正直,雖歷經(jīng)坎坷,卻從不喪失信心,對事業(yè)不離不棄,這也正是百年來傳承的上交精神真實寫照!
為此,上交音樂廳內(nèi)的互動長廊里,還揭幕了黃貽鈞百年誕辰紀念特展。展覽從黃老的生平、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時代歌曲創(chuàng)作、出訪交流活動、中國作品指揮及上海交響樂團建設多個視角,還原了黃貽鈞生前不少鮮為人知的點滴。其中,部分珍貴展品均是首次對公眾展出。如為電影《浮云掩月》所作的插曲《莫忘今宵》手稿、由他配器的新四軍軍歌母版、匈牙利政府授予的李斯特獎章、1960年管弦樂曲《江南組曲》總譜,以及書法長軸“七五抒懷”(黃貽鈞手書)等。保存和提供這些展品的黃貽鈞之子黃天熊表示,在父親百年誕辰之際,以這樣一種形式緬懷,不僅是追憶,也是對中國音樂未來的引路。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