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下午,“作曲家講壇”第三十期邀請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副主任、打擊樂演奏家王以東教授,為我系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畢業(yè)班的同學在教學樓605打擊樂教室做了題為“樂隊打擊樂聲部的打擊樂器應用”的講座。
講座伊始,王以東教授首先針對10月28日演出的“中國音樂學院50周年校慶”系列音樂會中,幾部民族管弦樂隊作品打擊樂聲部的樂器使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指出,民族管弦樂隊中打擊樂器的使用既要符合其特性,又不能獨立于作品之外,并對我系劉青老師的作品《武》、王玨老師的作品《三字經(jīng)》、溫展力老師的中阮協(xié)奏曲《味道還在》等提出了自己在打擊樂器使用方面的建議。
接下來,王以東教授向在場師生介紹了交響樂隊、民族管弦樂隊中打擊樂器的常用編制。與平時在配器課堂上所學到不同的是,這些樂器的聲音和演奏形態(tài)都直觀地展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給在場者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這種形式對于日后大家在打擊樂聲部的寫作方面必然會起到很大的幫助。同時,他糾正了幾件常被大家誤稱的打擊樂器,如小鐘琴并非鋼片琴等,叮囑大家不要僅以它的材質(zhì)命名。他坦言,在現(xiàn)今的民族打擊樂器方面,樂器名稱的統(tǒng)一,演奏符號的統(tǒng)一仍然是一個需要探討與推進的問題。同時,他強調(diào)了中國打擊樂器在西方作品的使用中,通常會采用尺寸的標記,便于更好的區(qū)分。如在鑼的使用中,以直徑的大小來標記鑼的名稱,比每一面鑼都各自命名這種方式更為準確。
此外,王以東教授還向同學們推薦了幾部作品,如布里頓《青年管弦樂指南》、柏遼茲《幻象交響曲》、拉威爾《波萊羅舞曲》等。這些作品在打擊樂器聲部的使用都非常符合其本身的特性,是較為經(jīng)典的solo樂器演奏片段。他希望,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注意到打擊樂器的演奏手法特點,多考慮實際演奏效果、樂器擺放位置以及鼓錘使用等方面的問題,這樣會為演奏員準確的演奏出作品提供便利。
本次講座的高潮環(huán)節(jié),王老師邀請了幾位打擊樂專業(yè)的同學,他們分別演奏了馬林巴、新疆手鼓、大唐鼓等樂器的作品片段。其中來自新疆的伊布同學將手鼓打的出神入化,他的演奏向大家展示了手鼓中擊邊、擊邦、搖鈴等技巧所傳遞出的不同音色的變化,令人耳目一新;由兩位女同學表演的大唐鼓二重奏《牛斗虎》,也可謂是巾幗不讓須眉。最后,王以東教授向作曲系的老師與同學們發(fā)出了邀約,希望與大家多交流、多合作,為打擊樂器多創(chuàng)作新作品。在愉快的氣氛中,王以東教授結束了本期講座。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