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載滿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居民生活垃圾的裝卸車,緩緩駛進郊區(qū)小城卡圖拉的垃圾填埋場,將車上的垃圾傾倒一空。車開走后,一群孩子迅速聚攏在垃圾旁“尋寶”,烤箱托盤、涂層鍋、油桶和罐頭盒等被挑選出來并帶走。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些被挑中的垃圾并不是用來賣錢的,而是給孩子們制作樂器的原材料。在48歲的木匠尼古拉斯·戈麥斯手中,它們變廢為寶,變成一把把小提琴、大提琴和吉他,供垃圾填埋場工人的孩子學習音樂。卡圖拉的這座垃圾填埋場現(xiàn)有工人500名,每天被運來的垃圾有1.5噸,可用的托盤和罐頭盒很多。
和戈麥斯一起工作的是法維奧·查維斯,巴拉圭唯一一個在垃圾場上誕生的交響樂團——卡圖拉回收物交響樂團的指揮。30個垃圾場工人的孩子使用戈麥斯制作的樂器學習演奏并組成樂隊,目前已在世界范圍內(nèi)展開巡演。今年4月,他們走出美洲,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辦了一場音樂會,演奏包括帕赫貝爾的《卡農(nóng)》在內(nèi)的諸多名曲,讓歐洲觀眾嘆服不已。
在查維斯眼中,演出成功是對他們7年堅持的最好肯定。2006年,37歲的查維斯來到卡圖拉垃圾填埋場,幫助工人學習垃圾分類技術。由于熱愛音樂,查維斯每個周末都會前往離亞松森50英里遠的小鎮(zhèn)卡拉普瓜,給一個青年交響樂團當指揮。當他把交響樂團帶到卡圖拉表演時,垃圾填埋場的工人看得十分入迷,演出結束后紛紛詢問查維斯,是否可以教他們的孩子學音樂。這些工人的孩子通常下午放學后都在垃圾堆里玩耍,無所事事地等待父母下班。
教了幾個月后,查維斯發(fā)現(xiàn),雖然孩子們學得很認真,但受家庭條件限制,他們買不起琴練習,很難繼續(xù)進步!耙话研√崆倏赡鼙冗@些住貧民窟人家的房子都貴!辈榫S斯說,“你不能要求他們買一件真正的樂器,因為他們連飯都吃不飽。而如果把樂器贈給孩子們,家里的其他成員會想方設法賣掉換錢。所以,我們嘗試就地取材,用垃圾制造樂器。這個靈感來自阿根廷一個自制樂器的樂隊。我們不斷試驗,什么材料用起來最舒適,什么材料能發(fā)出最逼真的聲音,什么材料能承受琴弦的拉力……在廢棄物中尋找符合要求的原料,反正這些東西也不值錢!
在這個計劃下,戈麥斯每周去卡圖拉3次,尋找各種可用的材料。他使用電鋸將烤箱托盤和油桶分別塑形成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琴身,琴頸部分則用老木樁雕刻而成。使用這些樂器,查維斯向70個孩子教授音樂,從中選拔一部分人組成交響樂團,每周進行排練。樂團逐漸在巴拉圭、南美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F(xiàn)在,查維斯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他相信,通過學習一門樂器,孩子們的心智得到鍛煉,從而可以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巴拉圭是美洲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仍有近1/3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查維斯認為,除了期待政府采取行動,每個家庭也應該從長遠打算,努力提高生活品質(zhì),而不只是考慮眼下的溫飽問題!柏毨У募彝ッ刻於荚跒槌燥埌l(fā)愁,他們無法想得更長遠。但讓孩子學習音樂就意味著,家長也必須更有計劃地生活,這對他們來說很有挑戰(zhàn)性。如果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的夢想是彈鋼琴,那么他必須每天花5個小時坐在板凳上練習,因此父母的支持很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家長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35歲的垃圾填埋場工人豪赫·里奧斯說:“有些人告訴他們的孩子,小提琴不能填飽肚子,他們必須去工作才有飯吃。但正是因為音樂,我的孩子能夠去許多國家開闊眼界,我相信他們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里奧斯的兩個女兒阿達和娜奧里亞兩年前開始跟隨查維斯學習。在圣卡耶塔諾貧民窟小棚屋中,她們每天練習兩個小時,現(xiàn)在已作為交響樂團團員走遍了拉丁美洲。除了荷蘭,交響樂團今年還將在阿根廷、美國、加拿大、挪威、日本等演出,將于6月舉行的倫敦邁爾頓音樂節(jié)也向他們發(fā)出了邀請。
“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音樂家!13歲的娜奧里亞說,手里握著一把用巴拉圭甜土豆罐頭盒做成的吉他。14歲的阿達是樂團的小提琴手,她表示:“去其他國家表演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阿達現(xiàn)在使用的是戈麥斯用舊罐頭盒制作的小提琴,她希望,未來自己能夠擁有一把意大利名師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中國文化報/李鶴琳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