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校 介 紹
寧波大學是一所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由浙江省和寧波市共建共管。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捐資創(chuàng)立,鄧小平同志題寫校名,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原杭州大學五校對口援建,高起點地開始了辦學歷程。1996年,原寧波大學、寧波師范學院和浙江水產學院寧波分院三校合并,組建新的寧波大學。1992年列為全國高校招生第一批錄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重點建設大學,2003年接受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優(yōu)秀等級,2005年碩士點突破50個,科研經費突破1億元,2007年被增列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獲得3個博士點并于當年招生;“十一五”期間學校獲得了2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浙江省哲社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11年,成為國家海洋局與寧波市政府共建高校。目前學校已發(fā)展成為一所綜合性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綜合實力進入全國高校百強行列。在學校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過程中,眾多海內外“寧波幫”和“幫寧波”人士給予了大量幫助和廣泛支持。
學校現(xiàn)有教職工2371名,其中專任教師1400多名,有正高職稱人員272名,副高職稱人員534名,有博士學位人員517名,F(xiàn)有中科院共享院士5名,國家“千人計劃”2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4名,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11名,入選國家、省突出貢獻專家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15名,省“千人計劃”1名,省特級專家1名,“錢江學者”9名,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者1名,入選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層次49名。現(xiàn)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創(chuàng)新團隊1個、“111”引智計劃地方高校試點項目“新型通信技術與系統(tǒng)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1個、浙江省重點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4個;擁有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教育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實驗區(qū)、國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繼續(xù)教育示范基地等人才培養(yǎng)培訓基地。
寧波大學位于寧波高教園區(qū)北區(qū),現(xiàn)占地2760畝,校舍總建筑面積近79萬平方米,學校地勢開闊,甬江蜿蜒,樹木蔥蘢,樓宇雋永,是求學治學的極佳場所。建有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圖書館為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數(shù)字資源中心寧波分中心,現(xiàn)有藏書331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53萬冊,電子圖書178萬冊,擁有8家附屬醫(yī)院和8家教學醫(yī)院。
學,F(xiàn)有學科涵蓋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yī)、管、藝等十一大門類。現(xiàn)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5000多名,各類研究生4500余名,外國留學生400多名,成人教育學生15400多名。設有19個學院,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 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4個專業(yè)碩士學位點及工程碩士領域,72個本科專業(yè)。建有各級重點學科52個,其中省級重點學科28個(省重中之重一級學科1個,省重中之重學科3個,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重點學科20個,財政部學科建設專項2個),市重中之重學科1個,市重點學科16個(市重點學科A類12個,B類4個),校重點學科7個。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技術中心、國家體育總局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
學校自建校以來一直倡導開放式的辦學理念,重視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至今已與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瑞典、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的4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擁有國家教育部指定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公派來華留學生的招生資格;每年向國外知名高校派遣優(yōu)秀留學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開設了中加合作商務管理、中澳MBA、來華留學等多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獲得了良好的國際影響。同時,學校與港臺交流日益頻繁。1993年,首開兩岸大學生交流互訪先河,兩地大學生互訪至今已達17次;學校與臺灣輔仁大學、臺灣海洋大學、云林科技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朝陽科技大學、銘傳大學等12所臺灣高校簽訂了校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協(xié)議,在師生交換、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開展了校際學術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