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品仙帶領歌隊在表演侗族大歌(王炳忠/攝)
吳品仙出生于貴州黎平縣的三龍村,“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侗族歌師,叫做‘四耶’,他挑著歌擔四處傳歌,到三龍侗寨扁擔斷了,大量的歌書便留在了我們這里,因此三龍流傳下來的侗歌就特別多!眳瞧废筛嬖V記者,從記事起她就特別喜歡唱歌,7歲時向歌師吳庭慧學習唱侗歌,15歲被選入中央民族歌舞團,20歲時回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團工作。出于對侗歌的鐘愛,吳品仙每逢節(jié)假日就回到寨子上組織寨民們唱侗歌,因為她會唱的侗歌既多又好,一到傍晚就會有一群十幾歲的孩子跑到吳品仙的家里跟她學唱侗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一領眾和、眾低獨高、多聲諧唱的合唱種類,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這種支聲復調(diào)的民間音樂形式在國內(nèi)外都極為罕見,曾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侗族大歌的演唱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與侗族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由于侗族沒有文字,所以大歌就成為了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最直接的表現(xiàn)。
但現(xiàn)在,侗寨里的青年男女紛紛走出寨子,跑到外面闖世界,寨子里的人變少了,學侗歌的人就更少了。已經(jīng)退休的吳品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開始在寨子里組建歌隊,積極地參加各級各類演出;到村里的小學任教,開設侗族大歌的課程;招收徒弟,專門培養(yǎng)喜愛侗歌的青年,傳承侗族文化,F(xiàn)如今,吳品仙已經(jīng)組建了9支歌隊,平均每支歌隊有30至40人,歌隊成員年齡小的十幾歲,大的70多歲。無論是村里的“四耶歌會”、還是縣里的“鼓樓藝術節(jié)”,總能看到吳品仙帶領的侗族大歌隊的身影,她和她的歌隊還被邀請至全國20多個城市參加演出。閑暇排練時,吳品仙的歌隊成員結合時代的發(fā)展對原有的侗歌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保留原有大歌的曲調(diào),重新填詞,向寨民們宣傳安全防火、計劃生育等政策方針。
2006年侗族大歌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這些都讓吳品仙看到了侗族大歌發(fā)展的希望,在談到獲得“薪傳獎”的感受時,吳品仙說:“侗族大歌體現(xiàn)的是侗族文化的精髓,作為傳承人,我有傳承的責任,就像我們的歌唱得那樣‘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我要在我的有生之年,把我會的歌全部傳給年輕的一輩,讓我們的侗族文化代代相傳。”(來源: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 王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