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南充大劇院的舞臺上,眾多川劇演員正在緊張排練。燈光照耀下,各位演員神采奕奕,活力四射,但現(xiàn)場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在舞臺下不時進行指揮的一位老者。
演員們練習時,舞臺下些許觀眾的聊天聲被他察覺,只見老先生投以嚴厲眼神,一眼望去,滿場頓時鴉雀無聲。
他就是四川北部南充市的川北燈戲傳承人汪洋。今年75歲的他,在2007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項目傳承人。
1950年剛上初中二年級的汪洋,以其特有的天賦被川北解放劇社收為學員,后拜著名川劇表演藝術(shù)家陳全波為師學習“丑角”。1959年汪洋被選為中國川劇團成員,前往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演出,并多次進京在中南海參加全國性戲曲表演,受到中國老一輩領(lǐng)導人的贊譽。
為什么叫燈戲?汪洋告訴記者,早期沒有燈光,為了照亮四周方便表演和觀看,就把燈籠掛在一根高桿上,也就是古時所稱的“天燈”,如果把燈籠放在地上,就叫“地燈”,在堂屋里演戲就叫“堂燈”,各種形式都有,所以統(tǒng)稱為燈戲!白钤绲臒魬蛩嚾硕际寝r(nóng)民,雖然表演得不專業(yè),但全是群眾們田間地頭的真實生活寫照”。
“燈戲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在嘉陵江流域的農(nóng)村里產(chǎn)生的民間小戲,因活躍于四川北部地區(qū),也叫‘川北燈戲’。最大的特點就是來源于民間,是農(nóng)村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痹谂啪毈F(xiàn)場,汪洋一邊對年輕演員進行指導,一邊向記者介紹燈戲的起源。
汪洋指著演員們時而夸張的表演動作向記者解釋道,“川北燈戲最大的表演特點就是夸張,最大難度在于音樂和表演唱腔之間絲絲入扣。不像一般戲曲在舞臺上可以自由發(fā)揮,燈戲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要跟音樂鑼鼓套打相結(jié)合”。
現(xiàn)場采訪中,只見汪老先生穿梭于臺上臺下,對演員的指導細致入微。其實,老先生走路十分不便,因為去年在指導學員時站立時間太久而落下了病根。
1999年,剛退休的汪洋就換上了直腸癌,在醫(yī)院化療的他還經(jīng)常為病友和前來探望的外國友人表演川劇。時隔兩年,癌細胞轉(zhuǎn)移,汪洋又一次進行了癌癥手術(shù)。但病魔纏身的他,依然對藝術(shù)孜孜不倦。
汪洋表示,川北燈戲現(xiàn)在處于困難時期,編劇、作曲家、演員有后繼無人之虞!袄弦惠叺木巹、作曲家都相繼過世,像我這一代的演員也都上了年紀,但并沒有年輕演員跟上來接班,即使招到了好學生,能傳授的老師也非常少!
汪洋眾多學生之一、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胡瑜斌說,“我今年已經(jīng)48歲,從祖輩算起是第7代傳人,現(xiàn)在的川北燈戲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老一輩懂燈戲的人越來越少,非常需要青年人才!
汪洋告訴記者,“燈戲要想傳承下去,首先要出現(xiàn)好的劇本,燈戲不同于其他藝術(shù),它是以喜劇為主的小戲,如果劇本沒有喜感,導演拿到了也沒有辦法指導,演員也無法進行表演。說到底還是缺人才!
從上午9時到下午6時,演員一直在排練,汪老先生一直在指導。長年與病魔抗爭的他,用生命演繹著對藝術(shù)的無限熱愛。(中新網(wǎng)/劉冰 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