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簡介
甘肅敦煌藝術劇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原甘肅省歌舞團,是國家文化部重點文藝表演團體之一,1993年改為現(xiàn)名.現(xiàn)編制為195人,實有在職人員187人,離退休人員67人,劇院總人數(shù)為254人。業(yè)務部門有舞蹈團(分一團、二團和三團)、樂團(交響樂團和民族樂團、聲樂隊)、舞臺美術工作部和舞美設計室、音樂制作室、視頻工作室、美術工作室。服務部門設有:院區(qū)餐廳、小超市、打字復印室等。在藝術教育方面與西北師范大學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舞蹈中專學校,創(chuàng)辦了“絲路花雨”少兒藝術培訓中心。專業(yè)技術人員平均年齡22歲,演員陣容強大,創(chuàng)作實力雄厚。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室的各位專家都是我省和國內具有一定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的資深藝術家,在國家級的文藝理論研討和藝術創(chuàng)作中,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我院還有一批藝術造詣較高的藝術家,包括省級優(yōu)秀專家、國家一、二級導演、作曲、舞美、演員等30多人。
創(chuàng)作演出劇(節(jié))目
1、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六幕舞劇《絲路花雨》以我國盛唐為背景,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歌頌了畫工神筆張和歌伎英娘父女的光輝藝術形象,描寫了他們的悲歡離合,以及他們與波期商人伊努斯之間的純潔友誼。高度贊揚了中外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深厚友情,再現(xiàn)了唐朝內政昌明,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的盛況。這部舞劇以其絢麗多彩、新穎而古老的舞姿和風格獨特的舞蹈場面,編織了一曲友誼的頌歌。1979年上演以來,成功地拉開了中國省級藝術表演團體出訪各國開展文化交流的序幕,先后出訪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特別是以全劇的形式在舉世聞名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劇院的演出引起轟動,成為亞洲第一。在1979年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中榮獲文化部頒發(fā)的“創(chuàng)作一等獎”和“演出一等獎”,1994年,《絲》劇又榮獲“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jīng)典作品金像獎”,作為我國久演不衰的優(yōu)秀保留劇目,被譽為中國舞劇的里程碑、東方的《天鵝湖》。目前,該劇已復排四次,累計演出1400多場,觀眾達300多萬人次,2004年10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為“中國舞劇之最”,2005年元月,又榮獲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fā)的“2005年中國基尼斯最佳項目獎”。
2、綜合文藝節(jié)目《敦煌樂舞》:《敦煌樂舞》是臺音樂舞蹈節(jié)目,主要由敦煌舞風格顯著的《凌波舞》、《西涼樂舞》、《唐韻胡旋》、《俏胡女》、《天女散花》等舞蹈節(jié)目和《絲》劇、《古樂》、《天》劇等精彩片斷以及《醉胡旋》、《龜茲樂》等民族器樂節(jié)目組成。曾在土耳其、美國、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進行過成功的演出,演出受到了國外觀眾的普遍好評。
3、綜合文藝節(jié)目《敦煌情韻》:是我院在《敦煌樂舞》的基礎上新創(chuàng)作的一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新穎多彩綜合節(jié)目。在對外演出中,因形式、內容的調整又名為《敦煌神韻》或《絲路情韻》。該節(jié)目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于2005年3月應臺灣傳大藝術公司邀請,赴臺灣臺北、彰化、臺南、嘉義、高雄和臺中待地演出,給臺灣同胞留下了深刻印象,對兩岸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4月應世界沙漠基金會的邀請,該節(jié)目與甘肅省政府新聞辦、甘肅省雜技團組成展演團赴阿聯(lián)酋參加了在迪拜舉行的“世界沙漠人民暨文化節(jié)”演出,表演了具有甘肅敦煌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節(jié)目。
4、大型民族音樂會、交響音樂會: 甘肅敦煌藝術劇院交響樂團和民族樂團現(xiàn)有演奏員80多人,是甘肅省獨樹一幟、具有鮮明代表性、實力裝備較齊全的樂團,組織演奏的音樂會特色鮮明,時代性強。多年來,民族樂團曾隨舞劇《絲路花雨》巡演國內眾多省份,并出訪十多個國家與地區(qū),小分隊多次隨政府出訪交流演出,目前為我省獨具特色的涉外民族樂團。交響樂團以演奏管弦樂曲、中外大型舞劇音樂和大型交響樂而著稱,多年來一直居于甘肅省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水準的領先地位。樂團曾多次邀請國內外著名演奏家、歌唱家來院指導、創(chuàng)作排練——與二胡演奏家閔惠芬(1998年)、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1999年)、長笛演奏家韓國良(2002年)、青年歌唱家劉媛媛(2003年)、國際鋼琴大師劉詩昆(2004年)、著名指揮家姜金一和鄒小龍(2005年)、青年胡琴演奏家姜克美(2005年)等樂壇名家及哈薩克斯坦小提琴演奏家亞歷山大·皮揚科夫斯基(2005年)、白俄羅斯鋼琴演奏家奧莉卡·依萬諾夫·薩瑪蘇耶娃(2005年)等實力派演奏家合作并獲得他們高度評價。
5、敦煌舞蹈《水月觀音》(又稱《千手觀音》)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千手觀音》這一舞蹈造型在甘肅乃至全國都非常流行,在甘肅舞臺上以歌舞、雜技等各種形式顯現(xiàn),其他省市都有所借鑒。甘肅的編導們但凡編敦煌舞都會用到“千手觀音”造型作為敦煌藝術的代表作。舞劇《絲路花雨》中“六臂神”是最早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千手觀音”的雛形。從“六臂神”(1979年創(chuàng)作)到“千手伎樂”(1988年創(chuàng)作)、“敦煌手姿”(1991年創(chuàng)作),從“金光千佛”(1993年創(chuàng)作的《敦煌古樂》片段)到“水月觀音”(2002年創(chuàng)作的《天馬蕭蕭》片段),甘肅的藝術家們在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風格獨特的系列舞蹈《千手觀音》。幾十年來,“千手觀音”這一造型曾無數(shù)次地呈現(xiàn)在甘肅、全國甚至國際舞臺上。
其它儲備劇(節(jié))目
1、大型樂舞《敦煌古樂》:《敦煌古樂》是一臺首次將敦煌學的科研學術成果以集詩、樂、舞為一體的形式而編排的大型樂舞劇目,是根據(jù)敦煌學者新解譯的唐代25首曲譜,結合中國傳統(tǒng)樂舞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的,其音樂依據(jù)是“敦煌古譜”,是《敦煌遺書》中唯一的一份樂譜的忠實解譯與表演。主要內容有:女子伎樂演奏、宮辭演唱、禪道獨唱、彈唱、舞蹈等,節(jié)目充分體現(xiàn)了具有敦煌藝術特色的盛唐風范。新解譯譜旋律優(yōu)美流暢,古韻躍然。文曲纏綿而高妙,武曲雄健而激昂,堪稱唐代詩歌、壁畫相得益彰。該劇于1993年上演以來,先后兩次出訪香港、澳門等地區(qū)和韓國、日本等國家。尤其是2000年在日本46個城市的70多場巡回演出中,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該劇已演出兩百多場,獲中國文化部第五屆“文華新劇目獎”和“挖掘古典音樂獎”。
2、大型民族舞劇《悠悠雪羽河》:舞劇以西部高原白馬藏族文化為背景,以白馬、博裕和舟曲地區(qū)獨特的藏族舞蹈為素材,通過一位藏族少女收養(yǎng)漢族嬰兒并撫養(yǎng)成人的情感糾葛為故事線索,表現(xiàn)了人類偉大的主題母愛、情愛和人類共同向往的真、善、美之情,并以此來啟迪人們,進化人們的心靈,舞劇情節(jié)跌宕起伏,藏族風情濃厚,舞蹈語匯新穎獨特,曾獲文華新劇目獎、全國人口文化獎、中國藝術節(jié)銀獎等多個獎項。自99年3月份上演以來,已演出50多場,特別是代表甘肅省參加99昆明世博會和國慶50周年優(yōu)秀劇目獻禮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
3、大型民族舞劇《天馬蕭蕭》:四幕舞劇《天馬蕭蕭》以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為創(chuàng)作源泉,以西尋天馬的傳說為線索,進述了在中國第一次開發(fā)大西部、創(chuàng)建河西四郡的過程中,中華先民為富國強民、尋找西域良種馬而展開的“西尋天馬”的故事。舞劇集絲路文化、敦煌文化和民族文化為一身,生動展現(xiàn)了古代盛世時期先民積極進取的精神。劇中擬人化的天馬形象,表達了人們昂奮向上、積極進取的信念和理想。該劇體現(xiàn)的精神是通過主要人物展開的交鋒,于恢宏的舞劇場景中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奮勇開拓的偉大精神,藝術地展現(xiàn)了中華先民堅忍不拔、勇往直前、企盼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和對先進生產(chǎn)力的渴望與追求。該劇于2002年5月上演以來,已演出五十多場,尤其在出訪美國演出中,獲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11月該劇獲甘肅省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