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評出頒發(fā)的“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送到了郝玉岐的手中。拿著沉甸甸的獎牌,郝玉岐顯得很激動:“這個獎分量很重。我能享受這個待遇,是河南民樂的發(fā)展成就了我!
“吹”盡黃沙始到金
郝玉岐出生于安陽的一個民樂世家,嗩吶傳到他手里已經(jīng)是第四代。在家庭的熏陶中,郝玉岐吹嗩吶的天資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然而,過去吹嗩吶的根本上不了臺面。“那種艱辛是別人體會不到的,真可謂"天蒼蒼、路茫茫,嗩吶聲聲吹斷腸"。”
1957年,年僅15歲的郝玉岐參加了河南省舉行的“第三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一曲《全家福》掀開了他輝煌人生的第一頁。此后,他的嗩吶吹遍了河南, 吹到了北京,甚至得到國家領導人和美國總統(tǒng)的好評。“197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卡特對我說:"你就是吹中國古老樂器的?一口氣可以吹5分鐘,OK!"回 憶起這些,郝玉岐爽朗地大笑。
從藝60多年,郝玉岐形成了融冀魯豫嗩吶演奏為一體的郝派體系,贏得了“嗩吶大王”的美譽。今年7月份郝玉岐跟著省民族管弦樂團去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影響很大。
嗩吶已成生命的一部分
如今的郝玉岐每天還要練習吹嗩吶。他說,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觀眾知道!斑@門兒手藝我不敢丟。為了給觀眾一直演奏下去,無論刮風下雨,我還是像從前一樣,每天吹一兩個小時。吹起嗩吶,我心里就順暢。”
提起跟隨自己多年的嗩吶,郝玉岐說,剛開始學的時候,嗩吶是吃飯的工具;進入專業(yè)院團后,逐漸領略到嗩吶藝術的魅力,也對民間音樂有了更深的認識,嗩吶 成了工作的工具;現(xiàn)在,嗩吶已經(jīng)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一直認為,從事音樂,但不熱愛音樂,那是對音樂的褻瀆!彼f,“從事音樂要有獻身精神,要把它 當做自己的終身伴侶,一直去創(chuàng)作、去發(fā)現(xiàn),才是真正的熱愛音樂!
寄語孩子們:學習嗩吶,一要吃苦,二要學文化,三要有理想
在保證自己藝術之樹常青的同時,郝玉岐不忘傳道授業(yè)。近年來,他一直在培養(yǎng)著嗩吶的后備人才。他說,河南民樂發(fā)展很快,人們對嗩吶的偏見也在改變,河南的嗩吶水平在全國也很有影響力!霸诿褡鍢逢犞,嗩吶就像蓋房的大梁一樣重要!
談到如何教育孩子們學習嗩吶,郝玉岐吐露了肺腑之言。他說:“一是要吃苦。嗩吶是體力勞動加腦力勞動,必須苦練;第二是要提高文化素養(yǎng),這樣才能長遠;第三,要讓孩子們有理想,有遠大目標。學音樂,如果目光短淺,成不了大器!
大約在14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一種在多弦樂器上加鍵而成的擊弦古鋼琴——克拉維卡琴。這種古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