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06級 高潔
指導老師 吳躍躍
摘要: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一種極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因此,音樂學習是一個很復雜的心理過程。如何把握中學生音樂學習的基本心理特征,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從根本上提升中學生音樂學習的效率是我們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將從對中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征的分析研究與針對該特征制定的科學教學方法兩個大方面入手進行探究。而對于教學方法,本文將重點研究的是重視心育及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兩個內容。
關鍵詞:音樂學習;中學生;心理特征;教學策略;心育;教學創(chuàng)新
Abstract:Music is an artistic and very complex subject, which contains a highly contagious form of art.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music learning is a very complex. How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use competent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s the problem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will be analyz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mind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 which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ose two features. As for teaching method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ow important is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Music stud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緒論
之所以選此題作為我的論文研究對象,是因為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一種極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而中學生心理特征比較復雜,這種復雜的心理狀況必將直接影響他們音樂學習的興趣、態(tài)度和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分析中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征,對于更好的進行中學音樂教育、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更好的學習音樂知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國內研究本問題的人不少,例如:吳躍躍著《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吳躍躍和李平平的《高中生音樂學習心理調查》(《人民音樂》2009年第05期)、楊麗的《淺談中學生音樂學習心理與教學策略》(《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25卷第02期)、賈勤化的《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音樂教學策略》(期刊-核心期刊音樂天地《The world of music》2009年第04期)、顏重光的《技巧教學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應對策略》(期刊-核心期刊江西教育,JIANGXI EDUCATION2003年第05期)、劉革喜的《中學生音樂學習自信心調查及其分析》(文教資料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07年第15期)等,這些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教學建議,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資料。
在國外,由于翻譯過來的資料比較少,手頭暫時還沒有可參考的文獻材料。
本文將從分析中學生特殊心理特征以及針對心理特征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兩方面入手,以此為全文總線索提出一些自己淺薄的見解和看法,總結一些有關的教學經驗。
1. 中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特征分析
1.1幼稚與成熟并存。
中學時代,是一個人重要的心理轉型期。這個時期,學生“一半是兒童,一半是青年”,幼稚與成熟并存,他們觀察力、注意力、接受能力、認識水平進一步提高,世界觀開始形成。
1.2崇拜明星與偶像。
伴隨著第二性征等生理上的急劇變化,青春期心理特征開始顯現(xiàn),他們對新生或美的事物充滿好奇、渴望、迷惑和夢想。崇拜青春偶像,喜歡模仿電影明星、歌星的打扮和行動方式。
1.3情感意志較為薄弱。
中學生渴望社會、師長給予他們成人般的信任和尊重,但同時又缺乏行為自主調控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支配,心理定力和承受能力均較差,情感意志相對較薄弱,遇到挫折和困難極易產生極端情緒、逆反心理。
1.4音樂認知能力增強。
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處于形式運算階段,隨著注意力、身體協(xié)調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他們對音樂的認知和感知能力明顯增強,調式辨別能力相當突出,其聽覺的靈敏度已接近或達到成人的水平。舒特—戴森與加布里埃爾認為:12-17歲這一年齡階段音樂能力的發(fā)展集中體現(xiàn)在欣賞、認識和感情反應能力三個方面。這個時期學生音樂能力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特征,對學習視唱練耳、基礎樂理、和聲等音樂理論知識表現(xiàn)出一定的興趣。以唱歌為例,小學生喜愛游戲式的歌唱,把歌唱、舞蹈、表演融為一體,中學生更愿意通過歌唱這種形式去感受音樂作品所描繪的藝術形象,體驗作品所抒發(fā)和寄托的情感。他們不再滿足那些單純寫實性(描寫動物、植物)、擬人性的音樂作品,喜歡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相關文化的學習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①]
1.5喜愛流行音樂。
由于特殊年齡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中學生的音樂審美存在一定的個人偏愛性,相當多的中學生表現(xiàn)在對通俗歌曲、流行音樂的熱衷與偏執(zhí),有的甚至已達癡迷的程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通俗、流行音樂與古典、民族音樂相比,旋律簡單、流暢,易上口,歌詞內容多以情愛為主題,恰恰為中學生朦朧情感的發(fā)展提供了宣泄機會。而且現(xiàn)實音樂環(huán)境中充斥電臺、電視、廣播等媒介傳播的流行音樂,一旦他們對學校的音樂教材內容、教學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不滿足,便會排斥課本和教師,把興趣重點盲目轉向學校音樂教育以外的內容。學習壓力的日漸增大,也對中學生偏好流行音樂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他們這些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充分地體現(xiàn)在音樂學習的全過程中。因此,教師怎樣依據中學生上述心理特征,選用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正確引導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達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效果和目的,對于我們這些立志獻身教育事業(yè)的人來說,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2. 針對中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征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
我們都知道,師者天職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對于身為教學主體的教師,怎樣針對中學生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選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構建和諧音樂課堂,提高音樂教學效果,個人認為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2.1重視音樂教學中的心育
心育即心理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良好心理品質的教育活動。其根本任務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智力、非智力因素和自我教育),開發(fā)其創(chuàng)造潛能,增進心理健康,促進個性發(fā)展。通常人們所說的興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鍛煉、自信心培養(yǎng)、性格培養(yǎng)等均屬于心理教育范疇。[②]
音樂心育是依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在學生感受、體驗、表現(xiàn)以及創(chuàng)造音樂的過程中,施加心理影響并與學生自主構建相互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心理素質的一種教育。音樂心育并不是音樂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單純的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它是心理教育與音樂教育的有機整合。音樂心育要注重教學藝術,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大綱,依據中學生特殊心理特征,通過生動活潑的授課形式加以組織和表達,營造藝術的色彩和氛圍。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撥動學生的心弦,促使他們自主構建健康、良好的音樂學習心理環(huán)境,以期達到增強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③]
音樂心育可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的“聯(lián)感”與“通感”作用,使學生在說、唱、舞等藝術活動中感知、體驗、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是什么”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作“音樂應當是什么”的價值思考。只有通過一種健康的價值導向,音樂心育才能促使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完善,才能使學生在掌握音樂的同時不斷感悟人生的目的和意義。而對中學生而言,音樂心育必須符合他們特殊的心理邏輯,讓其自主構建音樂學習心理結構,實質就是中學生的自我心理教育。因此,此時的音樂心育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他們音樂學習的主體地位,認同中學生特殊心理發(fā)展的目標,讓其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有效地促進他們音樂技能的發(fā)展。[④]
2.2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
科學的教學目標是基礎,關鍵還要看以什么教學手段進行有效實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科學思維方法及技能技巧的培育者。只有根據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手段,才能提高他們在音樂學習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形成他們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氛圍,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2.2.1有效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不但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不同的導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導入形式多樣,不妨從下面幾個方面探索。
2.2.1.1 講述故事。中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對敘述性內容的藝術作品較為關注,對劇中人物情感變化也甚感興趣。課前精選一段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故事題材作為開場,能使他們對藝術作品尤其是大型藝術作品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作為順利欣賞作品的過渡。實習時給初中生上欣賞課《壯麗的詩篇——頌歌》利用作曲家的歷史故事引入正題這一手段,學生興趣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又例如:在欣賞大型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時,我使用這種故事導入法,用耳熟能詳的經典傳奇愛情故事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僅使他們了解了該曲音樂背景,還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何樂而不為?
2.2.1.2 創(chuàng)設情景。教師可以利用中學生感情豐富且波動大這一特點刻意渲染一種情感氣氛,使學生一開始上課就受到某種特定氣氛的影響,從而不知不覺隨著這種感覺去思考、學習。特別是多煤體教學廣泛運用的今天,這種方法運用起來很是方便。例如:在學習《讓世界充滿愛》這一課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四幅與愛有關的畫面,教師在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的旋律中動情解說(A玉樹地震救災現(xiàn)場B汶川救災現(xiàn)場C美國9.11救災現(xiàn)場D非典抗戰(zhàn)),讓學生在感動中感悟新課內容。
2.2.1.3 設置疑問。中學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遇到矛盾或疑問時,往往會產生很強的求知欲望。這時大腦會特別興奮的積極思考,千方百計地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教師在導入時,根據教學內容,可設置一些能引起學生好奇心、探索欲的問題。例如:學習二胡獨奏曲《賽馬》時,先讓學生自己討論一下:如果你是作曲家,你會用怎樣的速度和力度、情感要素來表現(xiàn)賽馬時你追我趕的激烈場面?聽聽作曲家是如何設計的,考慮自己的想法是否跟他一樣。這時,學生總是聽得特別仔細,并且這類充滿想象且難度中等的問題會給他們多少帶來一些成功感,無形中加強了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2.2.1.4 影視欣賞,F(xiàn)今課堂多運用電教設備、多媒體輔助教學,而影視欣賞作為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欣賞形式,以其直觀性和娛樂性,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要求。把影視欣賞結合到音樂教學之中,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到音樂之美并提高音樂審美情趣,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我在長沙市19中實習時曾給初一學生教唱《孤獨的牧羊人》,通過用電腦放映該曲的來源影片即著名電影《音樂之聲》片段引入本課學唱歌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音樂學習的興趣。事后了解,他們感覺課堂新穎,注意力容易集中又收獲頗豐,我也順利完成各項教學目標。
另外還有“直接導入”、“ 溫故知新”等多種方法,選用好的導入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氛圍,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2.2有效的提問能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以師生互動為主要形式的雙向信息交流的教學方法,是連接學生老師以及課本的重要紐帶.學生提問是學生思維發(fā)散和吸取知識、感受與體味音樂的一種反應,教師提問則是啟發(fā)、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的過程。有效的提問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還可以使教師更了解學生,掌握教學情況,帶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闭n堂提問重在精心設計問題,做到精而不濫、層層遞進,直達教學目的,切忌提那些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我們要盡量避免出現(xiàn)下面幾種現(xiàn)象:①提問追求表面。問題膚淺潦草,學生齊答式,旨在追求熱鬧場面,師生互動轟轟烈烈,實則空空洞洞。②提問遵循習慣。問題未經精心設計,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要不要”,形同口頭禪,學生缺乏思維方面的訓練,發(fā)問不少,收效甚微。③提問意在懲罰。發(fā)現(xiàn)同學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發(fā)問,借機整治,久而久之使學生對提問產生畏懼感。④提問注重形式。無論什么作品都只問“情緒怎樣?”、“節(jié)奏怎樣”、“風格怎樣”等同一類型的問題,提問毫無新意,日漸流于形式,學生都知道老師即將提些什么問題,以致喪失回答的興趣。⑤提問過于片面。教師提問只是針對班上成績好的同學,忽略大部分同學的認識理解程度。這樣,學生們的思考積極性會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從而使課堂氣氛沉悶壓抑。為此,在教學中要有效地發(fā)散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感和實效性。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提問設計:
2.2.2.1 設計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問。面對相同的問題情景,提問不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因此教師提問時,尤其需要考慮提問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提問首先要難易適中,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其次盡量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知識水平的問題,以激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積極思考;再次提問要創(chuàng)新,不可千篇一律。
2.2.2.2 設計留有學生思考余地的提問。首先提問要給留給學生探索空間,能引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幫助他們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習興趣;其次提問必須現(xiàn)實、有意義、富有挑戰(zhàn)性;再次問題必須指向明確,要依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符合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最后,提問不難但要有一定的解決過程,要求學生利用已掌握的音樂知識自主思考解答。
2.2.2.3 設計循序漸進式的提問。課堂發(fā)問要講究藝術,難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盡量避免問題冗長,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和環(huán)節(jié)目標,及時追問或補問,充分變換課堂節(jié)奏,活躍課堂氣氛。
總之,對待課堂提問,教師心中要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心中有學生,才能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心中有目標,才能“牽住牛鼻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握情感要素,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心中有策略,與其它相關文化及相關學科協(xié)同教學,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2.2.3有效的課堂活動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音樂教育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對于處于特殊生理和心理階段的中學生來說,體驗活動是音樂課堂活動活的靈魂,要從活動品質、活動方式、活動主體、活動條件四個維度綜合把握。體驗性強調身體各感官全方位參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聽、說、看、做、思以及經歷、感悟、操作。這樣,既能滿足中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也能讓他們自主的進行音樂學習。當然,在“參與”和“活動”時,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引、提點和協(xié)助,可以避免學生在缺乏發(fā)問意識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課堂活動。
要提高課堂活動質量,創(chuàng)設一個既溫馨又有深意的課堂氛圍,需堅持如下幾個基本原則:①明確活動目的。任何活動的設計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使活動真正具有教育價值并適于學生,真正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若缺乏活動的目的性,那么活動將淪為一般的游戲,只能滿足學生的低級需要,停留在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難以促進學生發(fā)展。②活動適合學生需要。真正符合學生興趣、適合他們音樂認知能力的活動設計,既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音樂知識有聯(lián)系,又與教學內容本身存在邏輯意義的、實質性的內涵關聯(lián),學生才會積極參與,主動學習。③重視活動內在品質。教學過程中的活動通常以外顯的動作參與、動手操作的實踐形式呈現(xiàn),但真正有價值的活動離不開深層次的思維參與。動手操作目的在于支持高質量、深層次的動腦思考。因此,活動設計要激發(fā)學生進行復雜思維和高水平認知,使外部實踐活動完成向思維內在過程的有效轉化,才能提升活動內在的思維品質。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創(chuàng)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彪S著中學音樂教學改革的推進,音樂教育給予學生的絕不僅僅是幾首歌、幾段樂曲或簡單的基本樂理知識,而是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讓他們用跳動的思維去創(chuàng)造更自由的“音樂王國”。
中學生思維活躍、反應快捷、活潑好動,這就要求教師不斷變換教學形式,設計能啟迪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活動。如選擇某樂曲的片段由學生視唱、視奏,或是讓其為該曲命名,或是隨音樂律動、即興表演等,進行生動活潑的趣味性創(chuàng)作練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通過節(jié)奏模仿、旋律接龍、節(jié)奏旋律填空等活動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結合課本內容引導學生正確欣賞音樂作品,課前讓學生在網上、書本、刊物上收集資料,課堂師生通過以謎語、故事、表演、舞蹈、創(chuàng)新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導入,圍繞音樂作品一起共享、品析,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發(fā)散思維。為此,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文章。
2.2.3.1 竟猜音樂謎語,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音樂常識的學習是音樂教學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樂能力的基礎,但學生往往忽視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爾也用竟猜音樂謎語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如上次給初一學生猜的謎面:兩只蝴蝶,一部巨作,凄美愛情,同窗又同穴,打一部音樂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學生積極參與,不但活躍了思維,還加深了對《梁祝》這一作品背景的認識,更激發(fā)了對高雅音樂及民族音樂的濃厚興趣。
2.2.3.2 講音樂故事,引發(fā)學生興趣和共鳴。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經常需要了解一些音樂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將這些內容照本念給中學生,只會使他們感到乏味。沒有情感上的認可,學生在欣賞中是被動的。反之,如果給他們講一些生動的音樂故事,情況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學生們的積極思考和討論,將會使他們自主的學習和了解該音樂的背景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2.2.3.3 表演舞蹈動作,增強對音樂的了解。我國56個民族,各個民族都具有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樂特性,僅僅聽是不夠的。為此,在給中學生欣賞一些民族音樂時,加用舞蹈動作加強其音樂特性借舞抒情,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習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曲如《打起手鼓唱起歌》,教給學生簡單的維族舞蹈動作,能讓他們感受快樂的同時了解一個民族的特色。
2.2.3.4 進行音樂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在音樂美學范疇中,好音樂是三次創(chuàng)新的結果:一是作者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二是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新展演,三是觀眾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新理解。我們可以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師生互動,共同發(fā)散思維,開展一系列生動活潑的音樂創(chuàng)新活動。比如,在學習交響樂《彼得與狼》時,引導中學生想象作品中的人物情節(jié),并進行自由的表演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活動不僅能提高他們音樂學習興趣,而且能幫助發(fā)散思維,更深層次的理解音樂,符合他們特殊年齡階段的心理生理要求。
2.2.4適當有效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教學評價是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教學行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習活動的實效性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樂教學評價應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xiàn)為評價的出發(fā)點,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tài)度和程度。[⑤]根據中學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們可以采取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他們的音樂學習起到導向、激勵、鑒定、改進、調控的功能作用。
2.2.4.1注意評價的相對性。評價如果簡單地停留在“對”與“錯”的評估上,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和削弱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應善于依據中學生的思維和音樂的不確定性作出鼓勵性評價,即不僅指出“對”與“錯”,更要指出“好”在哪里,同時還要十分注意評價的“相對性”,有的想法雖有誤,但能警示其他同學。教師要在批評中加以鼓勵,實現(xiàn)兩者的完美糅合,通過鼓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創(chuàng)設積極生動的求知氛圍。
2.2.4.2避免進入評價誤區(qū)。某些教師的評價語言比較死板,或者對學生冷言譏笑,這樣不但不能正確引導學生,而且會適得其反。陶行之先生曾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笨梢姡瑢W生可以沒有鮮花和掌聲,但絕不可喪失自尊心。因此,課堂評價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的尊重、寬容、真誠的心理平臺上,講究語言表達的藝術性,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才能通過音樂教學評價讓學生不斷進步,教師不斷提高,學校不斷發(fā)展,課程不斷完善,達到增進音樂價值的目的。
因此,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手段和方式,科學設計自己的言行,充分發(fā)揮中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才能使他們在音樂課上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和充分的音樂學習興趣,有效促進中學生音樂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
結語
中學生特殊年齡階段具有特殊的音樂學習心理特征,而這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必將導致他們出現(xiàn)許多音樂學習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策略、心理教育、教學方法手段等重要內容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但由于篇幅問題,本文只重點分析了教學策略中的心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兩點。
綜上所述,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準確把握中學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選用科學藝術的教學策略,有效達到教學目的只是教學對我們的基本要求,追求優(yōu)質教學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余文森教授認為,優(yōu)質教學必須具備以下基本特征:深刻、獨到、廣博、啟發(fā)、機智和絕招。我們如何向這一目標邁進,是一個值得探索創(chuàng)新的問題,教海無涯,為此我將努力進取。
參考文獻
[1]吳躍躍.音樂教學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129-164.
[2]吳躍躍.音樂教育協(xié)同理論與素質培養(yǎng)[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51-93.
[3]吳躍躍.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3-13,91-128,197-219,245-276.
[4]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3-68,129-200.
[5]曹理,崔學榮.音樂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60.
[6]中國音樂教育[J]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第五期.
[7]余文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20-136.
[8]周繼勇.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150.
[9]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28-62.
[10]龍亞君.音樂心育藝術[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68,75-200.
[11]張前.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82-221,224-240,329-340.
[12]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8-47,54-77,319-391.
[13]孫俊三.教育原理[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203-223,305-347,423-445.
[14]彭運石.心理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11,181-190,372-390.
[①] 參考自文獻龍亞君.音樂心育藝術[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②] 參考自文獻龍亞君.音樂心育藝術[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③] 參考自文獻龍亞君.音樂心育藝術[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④] 參考自文獻龍亞君.音樂心育藝術[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⑤] 參考自吳躍躍.音樂教學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12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