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弓弦樂器發(fā)展小史
從中國有關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資料中我們知道,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了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打擊樂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關于鼓、磬和鐘的傳說!抖Y記.明堂位》說:“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傳說中遠古時期的打擊樂器有土制的鼓、石制的磬和陶土制的鐘。這一時期的管樂器有骨制的骨笛、蘆葦編制的葦龠和陶土制的塤。原始社會時期的樂器中打擊樂器占主要地位,當時樂器的形制和發(fā)音都非常簡單和原始。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時,樂器的種類已有好多種,其中有打擊樂器鼓鼗、鈴、磬、編磬、鐘、編鐘、缶等等,吹奏樂器有塤、龠、言(大簫)、 龢(編管吹奏樂器,小笙的前身)。到西周時期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彈弦樂器琴和瑟也已產生。按制成樂器的不同材料來分,當時的樂器可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不同材料做成的樂器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稱為“八音”。公元前11世紀中期十二律的音律體系已完成,七聲音階已開始使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產生了一些新型的樂器,主要有彈弦樂器箏,擊弦樂器筑和吹管樂器笛,秦漢時期又出現了吹管樂器排簫、羌笛和彈弦樂器箜篌、琵琶等。到這時,中國除了弓弦樂器外的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和彈撥樂器都已產生。弓弦樂器出現較晚,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始于唐代,《舊唐書.音樂志》載:“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唐代以來的文獻記載中,多次出現過軋箏 、嵇琴、奚琴、胡琴、二弦等弓弦樂器的名稱。
就一般的樂器發(fā)展史來看,最早產生的樂器是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然后出現的是弦鳴的彈撥樂器,最后出現的才是弦鳴的弓弦樂器。遠古的原始人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發(fā)現用棒之類的東西打擊一些不同的石塊、陶土等固體物質會產生音高不同的聲音,同時吹一些大小、長短不同的蘆葦管之類的管子、動物的骨頭或陶土制成的某些器皿時也會發(fā)出音高不同的聲音,于是就慢慢地形成了音調很簡單的原始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發(fā)現用絲或其它類似的纖維做成的線、繩之類張緊后,用手彈撥會發(fā)出聲音,張緊程度不一樣,線的粗細不一樣,發(fā)出聲音的高低也不一樣,于是慢慢地產生了弦鳴的彈撥樂器。就世界樂器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弓弦樂器的產生遠遠晚于彈撥樂器,中國的弓弦樂器軋箏的最初形式最早出現于7~10世紀,歐洲的提琴類弓弦樂器則產生于15~16世紀。
關于中國弓弦樂器的起源,當代國內外學者的觀點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中國弓弦樂器起源于彈弦樂器箏、弦鼗和奚琴,這是大部分學者的觀點;二是中國的弓弦樂器由阿拉伯或印度傳入中國;三是中國的弓弦樂器是由先秦時期的擊弦樂器筑演變而來的。持第一種觀點即“中國弓弦樂器起源于彈弦樂器”說的主要的代表有蕭興華先生(見發(fā)表于《樂器》1981年第6期的《我國拉弦樂器的產生和演變》)和朱岱弘先生(見發(fā)表于《中國音樂》1984年第2期《我國弓弦樂器的源流考》);持第二種觀點即“中國弓弦樂器西來”說的,主要有中國學者周菁葆先生(見發(fā)表于《中國音樂》1987年第3 期的《胡琴的演變》)和日本的學者林謙三先生(見音樂出版社1962年版《東亞樂器考》)、岸邊成雄先生(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1版《伊斯蘭音樂史》)及田邊尚雄先生(見《東洋音樂史》);持第三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項陽先生(見《中國弓弦樂器史》)。
中國的弓弦樂器從共鳴體的形制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唐代出現的軋箏為代表的共鳴體呈長方形的弓弦樂器(此類樂器國內已很少有使用),第二類是唐宋時期出現的胡琴類弓弦樂器。其中胡琴類弓弦樂器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唐代出現的奚琴(嵇琴)為代表的共鳴體呈圓筒形、琴桿呈細棒狀的弓弦樂器(發(fā)展到目前的二胡、板胡、高胡等弓弦樂器),另一類是以北宋至元代時出現的制如火不思、琵琶的胡琴、二弦為代表的弓弦樂器(發(fā)展到目前流行于蒙古的馬頭琴和新疆的薩他爾等弓弦樂器)。
唐代出現的軋箏是中國弓弦樂器的始祖。軋箏在宋代時也稱為秦,宋代曾三異的《同話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述:“世有樂器,小而用七弦,名‘軋箏’,今乃謂之秦,秦箏以一名為二物!。《元史.禮樂志》中記載:“秦,制如箏而七弦,有柱,用竹軋之!薄\埞~的琴體的基本形制呈半圓弧狀,有七根(或更多根)弦,弓在弦外演奏,一弦發(fā)一音,演奏方式有坐著或站著或邊走邊演奏。演奏時將琴靠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一弓一音。軋箏類弓弦樂器到目前仍在民間可見其遺存,主要有河北邯鄲的軋琴、山東青州的挫琴、廣西的瓦琴、山西河津的拂琴、西安的軋箏、延邊朝鮮族的牙箏等等。這些樂器都是唐代軋箏的遺存在各地的不同名稱,這些樂器至今仍用竹片、高粱桿、蘆葦桿、木棒之類的弓演奏而不用馬尾弓。
山西河津文化館現存有軋箏遺存拂琴一張,項陽先生曾在河津實地采訪演奏拂琴的盲藝人張恩科,山東青州文化館也存有軋箏遺存挫琴一張。據有關音樂機構實地調查,目前山東的青州市和東營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東蘭、巴馬、鳳山的交界處、吉林延邊自治州的朝鮮族中、河南的平頂山、浙江的舟山等地仍還有人會演奏軋箏的遺存樂器。
作為中國弓弦樂器的最初形式軋箏出現于唐代,是用竹片或木棒等來擦奏的,這是沒有爭議的。但軋箏是從何種樂器演變而來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軋箏是由彈弦樂器箏演變而來的。蕭興華先生在《我國拉弦樂器產生和演變》一文中認為:“《舊唐書》并沒有把軋箏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樂器來對待,而是把它作為彈弦樂器箏的一種變體記錄下來,并特別對軋箏的演奏方法進行了說明,以示與彈弦的箏有所區(qū)別。從形制構造上來看,箏和軋箏沒有多大區(qū)別,只是軋箏加了一根擦弦的竹棒。若從演奏角度和發(fā)音方式來看,兩者就有了根本性的區(qū)別,箏屬于彈弦樂器,軋箏則是擦弦樂器。就目前所知,軋箏是中國拉弦樂器的最初形式!。持另一種觀點的項陽先生則認為軋箏是由先秦時出現的擊弦樂器筑經過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演變而來的。項先生在《中國弓弦樂器史》中認為:“中國的弓弦樂器是由擊弦樂器演變而來,先秦時特有的一種板面狀擊弦樂器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完成了由擊弦向軋弦的嬗變,擊弦之‘弓’演化成擦弦之‘弓’,產生了軋箏,繼而影響了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的產生,由此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弓弦樂器的發(fā)展軌跡!。筑是我國戰(zhàn)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中晚期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擊弦樂器,就目前所見的文獻資料來看,關于筑最早和最明確的記載是在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國策.齊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戰(zhàn)國策.燕策》中則有高漸離擊筑刺秦皇的悲壯故事,《史記.高祖本記》中有記載劉邦在家鄉(xiāng)擊筑并演唱《大風歌》的情景。魏晉六朝時期,戰(zhàn)亂不息,筑的流傳情況失載。至隋代筑被列入宮廷音樂,唐樂承隋樂舊制,筑入雅樂!杜f唐書.音樂志》載:“筑如箏,細頸,以竹擊之,如擊琴!薄V了未杂辛鱾,宋以后就名存實亡了。作為擊弦樂器筑,是用竹尺、竹片、棍棒之類的器物擊奏的。項陽先生根據考古資料及有關歷史文獻的分析,推測筑是最有希望、最有可能成為弓弦樂器的。筑的擊弦之弓在史籍記載中均為竹片、竹棍、竹尺、木棍,在其嬗變?yōu)檐埞~之后,所用的弓依舊是竹片、桃枝、蘆葦桿、高粱桿、木棍之類。直至20世紀,軋箏的遺存挫琴、拂琴、牙琴、軋琴等多種樂器仍使用高粱桿、蘆葦桿等材料做的弓軋奏。
上面我們說明了中國弓弦樂器的最初形式軋箏的源流,下面將重點討論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的起源。胡琴即古代中國北方和西北方胡地少數民族中流傳的弦鳴樂器。自漢代至南北朝時期胡琴是彈弦類樂器的總稱,如琵琶、忽雷等。唐宋時期的胡琴已有彈弦的和拉弦的兩種,既有彈弦的胡琴如琵琶、忽雷等,又有彈弦和軋弦并存的胡琴如奚琴(嵇琴)。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詩云:“見學胡琴見藝成,今朝追想幾傷情。捻弦花下呈新曲,放撥燈前謝改名!薄1彼侮悤D《樂書》中云:“唐文宗朝,女伶鄭中丞善彈胡琴,昭宗末,石眾善胡琴,則琴一也,而有擅場,然胡漢之異,特其制度殊耳!,這里所指的胡琴明顯是彈弦樂器。唐代詩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宴榮山人池亭詩》中:“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過。”的詩句中所指的嵇琴應是用竹片擦奏的弓弦樂器嵇琴。
奚琴(嵇琴)作為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的最初形成,從唐代孟浩然詩中我們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正式明確見于歷史文獻的是北宋陳旸的《樂書》!稑窌分袑汕俚膩須v、形制和演奏方式都有較明確的闡說:“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鼗而形也類焉。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非用夏變夷之意也!,從“至今民間用焉”的說法來看,這種“兩弦間以竹片軋之”的弓弦奚琴其起源的時間應更早一些。一般學者都認為奚琴在唐代就有,奚琴即為唐代的嵇琴。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