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桐簡介
老桐,原名呂建福,金陵古琴家,別署清音居主人,《琴道———七弦琴之文化精神》作者,發(fā)行有古琴演奏《琴道》cd。南京金陵刻經(jīng)處副主任,南京大學古琴社指導教師,《經(jīng)典文化教育》叢刊副主編。創(chuàng)辦“經(jīng)典國樂·琴道課程”,已在全國各地舉辦九屆。在撫琴風格上,崇尚“中正和平、輕微澹遠”的傳統(tǒng)琴風。
“泱泱乎高山,澹澹兮流水。”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年,是怎樣的琴聲,能讓那兩位知音怎樣在琴聲里彼此肝膽相照,這故事讓多少人心馳神往。
琴棋書畫,是“君子四事”。君子彈琴,不為炫耀、不為諂諛、不為媚俗,坦坦蕩蕩是彈自己的心境,彈給同道中的知音。所以也因為這樣,很多民族樂器、樂曲都廣為人知,可是提起“古琴”,還鮮為人知,甚至還有人問,古琴和古箏是不是一回事呢?!
國慶期間,金陵南京古琴家老桐先生應邀蒞并,與我省文化界許多朋友雅聚,在“文化沙龍”做了五天的中華古琴文化講座。席間有十一二歲的稚齡學童,也有來自廣東、山東等地的古琴知音,借著這個契機,記者采訪了著名古琴傳人老桐先生。老桐先生個子不高,穿一件竹布對襟大褂,戴一副金絲邊眼鏡,清癯儒雅。
李白說“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迸c大師相遇,這樣好的機會,怎能不請大師撫琴。
大師先奏了一曲《鷗鷺忘機》,琴聲松沉低緩,徐徐而來,旋律節(jié)拍似乎不很重要,而吟猱妙處卻難以言喻。手指在琴弦上輕輕往來,微微晃動,心手相應,音與意合,余音裊裊,低旋往復,愈轉(zhuǎn)愈幽,綿綿不絕。吟至微妙處,似乎無音可尋,但其意悠悠,那種浩瀚煙波的湖面,鷗鷺在濃霧中隱約翩躚,漁夫歌者怡然自得的氣象便在指間弦端緩緩流出。
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象征
話題是從古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開始的。古琴申遺成功、被列為人類精神文化遺產(chǎn),讓久被遺忘的古琴因此重新引起各界的注意,可喜可賀。但除了有一些地方舉辦慶祝性活動外,古琴被冷落的現(xiàn)狀仍未有實質(zhì)性的改變。甚至很多人連見都沒見過這種樂器,遑論聽曲彈奏了。然而中國的古琴自漢魏以來就已經(jīng)被認為是一種“以琴載道”的道器,千百年來中國文人與之相依相伴,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琴道”內(nèi)涵,“琴”,在人們心中也早已成為一種睿智、敏慧、文德集萃的象征,它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博大恢宏和純凈精微,被稱為“國琴”。只是隨著一百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現(xiàn)斷層,古琴也漸漸被大眾遺忘,就算是在今天被很多人呼吁要保護發(fā)揚,其中也有頗多誤區(qū)。
古琴曲之“道”
古琴不是一般的民樂,不是普通的古代樂器。它是一種小眾的精英文化,從孔子至劉安、劉向、蔡邕、阮籍、嵇康、王維、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李清照、耶律楚材、明清眾多文人大夫……一代一代傳承它的都是當時的楚翹,古琴從來沒有在民間昌盛普及過,但它的傳承綿綿不絕始終未曾斷過。它的意義已經(jīng)不局限于是一種音樂,是一件樂器,而成為“道”,寄載、托付文人精神、氣質(zhì)的“道”。這在世界音樂史上也是一種奇特現(xiàn)象。所以近年來不少熱心人士為了促進古琴的普及,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古琴并使古琴獲得與其他樂器相當?shù)纳姝h(huán)境。而古琴本身有其特殊性,彈琴本為自適,中國古琴向以個人之內(nèi)心滿足及知音互通款曲為尚,故中國琴風不重技巧而重意境,無有區(qū)分高下。相反,夸耀琴藝必定聲爭媚俗,乃琴藝之劣品、為鼓琴之大忌。所以琴藝一旦有外在證書的等級鑒定,對中華琴樂可能產(chǎn)生的長遠影響是令人憂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