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終有回報
讓韓醒受到鼓舞的是,天琴不但深深吸引了孩子們,也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事實上,傳承民族文化要從學生抓起,外省的一些成功經(jīng)驗早已讓韓醒怦然心動;如:侗族大歌走進貴州的小學課堂已經(jīng)20多年,福建泉州南音教學被列入中小學課程也有10多年的歷史等等,這些無一不證明通過學校教育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很好的途徑。只是,讓壯族天琴走進廣西的中小學校,韓醒一直沒有找到機會。是“天琴娃娃組合”的成立,使他的“天琴進校園”計劃有了嘗試的機會。
“天琴娃娃組合”成立不到10天,3月21日,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教授在《音樂周報》上撰文指出:“民族文化的傳承只有通過教育的手段才能得以真正實現(xiàn)”,建議要“重視中小學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權威的觀點吻合了自己的思路,韓醒信心更足勁頭更大了。
為了把這塊“試驗田”種好,韓醒嘔心瀝血。由于原來的教學法是針對大中專藝術院校學生制定的,不適用于低齡小學生,他便費盡心思為孩子們“量體裁衣”,從彈唱曲目的選擇到現(xiàn)場教學,都進行了改革更新。他還根據(jù)孩子們的身體條件精心改良了天琴,將笨重無品的二弦木天琴改變成輕便有品的三弦竹天琴,讓孩子彈起來得心應手。
今年4月,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民族音樂學家趙毅教授應邀回家鄉(xiāng)廣西參加“三月三”活動。韓醒專程拜訪了趙教授。他們從壯族天琴談到了馬頭琴、冬不拉等,越談越感到壓力。因為,天琴在今天無論是影響力還是普及程度,根本無法和馬頭琴、冬不拉等相比,這與壯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廣西又有“歌!敝Q的區(qū)情很不相稱。趙教授還提到,較之于其它民族樂器,歷史遺留下來的天琴資料本身就很少,更需要做好挖掘保護和傳承發(fā)展工作。對韓醒提出的“天琴進校園”計劃,趙教授認為很有必要。返京后不久,趙教授電告韓醒,梁庭望教授對他的“天琴進校園”計劃也表示十分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的影響下,南寧市第十四中學也主動聯(lián)系韓醒,并于今年5月成立了該校的天琴組合。連同此前韓醒已經(jīng)執(zhí)教的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廣西演藝職業(yè)學院等大中專院校,至此,他的“天琴進校園”計劃,其“試驗田”終于完成了小學、中學、大學的梯式結構。
6月9日,當天真活潑的“天琴娃娃組合”取代了人們司空見慣的專業(yè)演員時,不但觀眾大開眼界、贊不絕口,連參加宣傳日活動的有關領導也十分驚喜。演出的巨大反響,也讓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的領導信心倍增,學校已決定進一步擴大天琴組合。
天道酬勤,韓醒在實施“天琴進校園”的道路上,終于走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來源: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