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良的簫笛制作工藝,是優(yōu)美的簫笛聲韻的保證。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的簫笛制作工藝已經(jīng)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該縣劉澤松也于今年被列入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簫聲起處,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玉屏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部,風景秀麗,人杰地靈,是馳名中外的簫笛產(chǎn)地,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簫笛之鄉(xiāng)”稱號。
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因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龍鳳圖案,又稱“龍簫鳳笛”。
關于玉屏簫笛的起源,當?shù)赜袀傳說:早年有位從山東遷來平溪(即今玉屏)的鄭氏,遠行遇一位“鹿皮道人”,彼此言談投機,當下即成莫逆,鄭氏遂邀其至家,款待周詳,道人由是感激。一日同游城北玉屏峰,看見八仙從天際飄然而至,坐在峰上奏樂為樂。兩人急忙趕上,群仙卻駕云而去。二人怏怏而歸,卻拾到神簫一支,看時正是韓湘子落下的。道人選取兩根鳳尾水竹,仿神簫制成簫笛一對,雌雄相配,聲音婉轉清幽。后來道人將制作簫笛的技藝傳授給鄭氏,自己云游去了。某一月夜,道人在京師吹簫,驚動了皇帝,后來皇帝探聽到此簫制自平溪鄭家,即令其年年進貢簫笛,此后鄭氏世守此業(yè)。后世的簫笛傳人尊八仙和道人為仙師,簫笛上?逃羞@樣的句子:仙到玉屏留古調(diào),客從海外訪知音。
傳說終究只是傳說。據(jù)學者考證,簫笛傳入玉屏,至遲在東漢初年,玉屏簫笛的制作,至遲則在明永樂年間。傳說中的鄭氏,應為生活在明永樂年間的鄭維藩,而那位道人,則有可能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活動于鎮(zhèn)遠、平溪等地的道人張三豐。據(jù)記載,其中的平簫系由明代萬歷年間鄭維藩所創(chuàng),玉笛則始創(chuàng)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清咸豐年間,鄭維藩的第十代孫鄭汝秀辦起家庭作坊,開設簫笛店鋪,鄭氏的“獨門絕技”也就流傳開來。
其材也良,其藝也精,其播也遠
據(jù)介紹,平簫玉笛的獨特之處,一在于材料,二在于工藝。它的材料取自當?shù)匾环N水竹,其竹節(jié)長而均勻,壁厚薄適宜,質地堅實,又易于加工整形。簫笛品種由當初的一簫一笛,已發(fā)展為七簫十二笛10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平簫特指水竹壓扁之后制成的簫,其造型奇特,獨具美感,而且放置不易滾動。玉屏簫笛中尤以“龍鳳屏簫”最受歡迎,它雌雄成對,雄的略粗,雌的稍細。吹奏起來雄簫音渾厚洪亮;雌簫又音色圓潤含蓄而雋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對情侶在合唱,非常和諧,娓娓動聽。制作簫笛時須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水竹,經(jīng)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復雜,且均采用手工制作。從伐竹到制成,簫的制作有24道工序,調(diào)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因此,平簫玉笛不但是良好的樂器,更是精美的工藝品,往往被人們當作禮品贈送或收藏,與漆器、茅臺酒等一道被列為“貴州三寶”。
玉屏簫笛在中國樂器中獨樹一幟,很早就蜚聲海外,是中國最先獲國際大獎的民族民間樂器。1913年在英國倫敦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銀質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太平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龍鳳簫笛新產(chǎn)品又榮獲北京第二屆國際博覽會銀獎。玉屏簫笛不但暢銷全國,還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地。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簫笛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但近年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樂器受到很大的沖擊,簫笛制作技藝的保護和發(fā)展形勢嚴峻。2006年,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6月5日,經(jīng)文化部確定,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的劉澤松、姚茂祿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劉澤松,不只是“匠人”
記者原有一個成見,以為“非遺”傳承人可能多是“匠人”,他們有精湛的技藝,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懂得他們所秉持的“非遺”項目的可貴之處;是“一技獨長”,而不能在更高、更綜合的層次上審視它。一番交談之后,記者的成見被劉澤松消除了。
劉澤松家四代制作簫笛,祖父劉崑山創(chuàng)建了劉崑山簫笛社,父親劉文忠也有杰出的簫笛制作技術。上學之后,他也利用課余時間在父親的簫笛廠里幫忙,從而熟悉了各種制作工藝。15歲時,正值文革,因為“家庭成分”不好,只好退學到父親的工廠里專業(yè)制作簫笛,這一干就是半個世紀。要想做好簫笛,必須熟練掌握制作工藝,同時必須要掌握樂理和簫笛的演奏技法等。又因為產(chǎn)品要根據(jù)客戶的要求來裝飾,詩詞和花鳥畫很多時候還要新創(chuàng)作,這就對制作者的文學修養(yǎng)、書法繪畫水平和雕刻技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樣復雜多樣的知識技能,竟然是初中文化水平都不到的劉澤松靠堅持自學掌握的。他制作的簫笛雕飾精美、音色極佳,深受社會喜愛。雖然與姚茂祿同為“非遺”傳承人,劉澤松的簫笛制作工藝有其獨到之處,而對于“傳承”更有他自己的看法。
玉屏簫笛制作對工藝要求非常高,這成就了它的不凡,同時也給傳承造成了困難。橫向看,雖然現(xiàn)在制作簫笛的還有不少家,但許多傳統(tǒng)工藝已經(jīng)失傳,比如簫笛裝飾的單刀雕刻技術和扁簫的鏤空法等,只有劉氏還掌握;縱向看,據(jù)劉澤松介紹,現(xiàn)在工廠里有十幾人跟他學習,但情況還是不容樂觀。他說:“以前傳承的方式是口傳心授,家人、前輩手把手‘傳、幫、帶’,現(xiàn)在這種方式不時興了,新的方式又沒有建立起來,如果將制作工藝編成課本,進入學校教育,那情況可能要好很多。”據(jù)悉,當?shù)卣延?005年決定讓簫笛進入中小學課堂,待條件成熟后將列為中小學必修課。
談到民族文化的傳承,劉澤松說:“現(xiàn)代人特別是絕大多數(shù)年輕人,對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認識程度不夠。要想傳承我們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就要熱愛它,要有責任心,肯于鉆研。”
近年來,當?shù)卣疄榱擞衿梁嵉训陌l(fā)展也有了很多舉措。2004年,該縣投資300多萬元舉辦“中國簫笛文化藝術節(jié)”,特邀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劇組到玉屏演出,借機宣傳玉屏簫笛文化。2005年該縣慶祝玉屏簫笛獲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90周年,與文化部民族民間文化發(fā)展中心成功舉辦“首屆中日韓國際簫笛學術研討會暨‘東太杯’簫笛之聲文藝演出活動”,反響強烈。玉屏縣委、縣政府還擬定了簫笛原材料基地、生產(chǎn)基地、人才培訓基地的建設項目建議書,將投資1012萬元,打造一個集原材料生產(chǎn)、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玉屏簫笛基地;今年5月邀請國家商標局有關專家來到該縣,對如何保護玉屏簫笛品牌獻計獻策;7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舉辦了玉屏簫笛杭州文化藝術展;還組織了以簫笛為主題的特別晚會在高校巡演;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著名節(jié)目《風華國樂》還將劉澤松請上了熒屏,他用自己的簫演奏了《寒江殘雪》、《蘇武牧羊》等曲目……玉屏的笛聲簫韻,如黔中的“碧澗流泉”一般,已流播出玉屏縣這“簫笛之鄉(xiāng)”了。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