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附加音和弦
所謂附加音和弦,就是在三度疊置和弦的基礎上,加上一些非三度疊置的音,或用一些非三度疊置的音代替原來三度疊置的音。
加六度音的屬七和弦(v7):這種加六度音的屬七和弦,在古典音樂中就非常常見。它們一般解決到主和弦:
六度音的屬七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六音向下跳進到主和弦的根音,代替原來五音的進行。為什么我們不把那個附加的六度音解釋成屬十三和弦的十三音呢?因為它是孤零零地出現(xiàn)的,沒有和九音、十一音同時出現(xiàn)。
六度音也經常附加在大調i級上,其它和弦上的六度附加音,都可以解釋成它下方三度的七和弦的轉位形式。
大調i級上的附加六度音一般不用在i7和弦上,而且和弦通常不省略五音,這是它和屬和弦上的附加六度音的區(qū)別。
二度音也是一種常見的附加音,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進行:
在運用二度附加音時,我的建議是:盡量避免和弦的根音、三音和二度附加音同時“粘在一起”,形成兩個二度疊置,應讓它們在時間上錯開一些,或在距離上錯開(如把根音降低八度)。
四度附加音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附加音,它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倚音,然后解決到三音。因此,用四度附加音的時候,往往省略和弦的三音。
下面這個例子摘自abba重唱組的“super trouper”開頭部份:但有時四度附加音并不解決,特別是在一些有爵士風格的音樂當中。
10、平行大小調之間的離調和轉調;下屬的屬和弦
所謂離調和轉調之間的區(qū)別,其實一個就是暫時離開本調,而另一個是不僅離開本調,而且要鞏固新調的調性。鞏固新調的方法無非是:1)正格進行、2)反復兩次以上的屬到主、3)借助樂段的終止或半終止,這三種方法之一。
離調的標記常見為:n/v-n(n和弦的屬到n);而轉調則要標出新調的調性。(請見下面例題中的標記) 不過很多時候,究竟是離調還是轉調,并不是很容易判斷,而一定要把兩者區(qū)分得非常清楚,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由于離調和轉調既是較難的技巧,也是非常關鍵和有用的,而且更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建立一種良好的感覺。因此,從本節(jié)開始,我放慢速度,并且每次舉更多的例子。
最常見的離調和轉調,莫過于平行大小調之間的離調和轉調了。當大調進行阻礙進行時(v-vi),如果在v級之后加上一個vi級的屬和弦,可以使進行更加順暢。
我更喜歡這樣的進行:小調要向大調離調,可以通過模進:
也可以直接跳到大調的主和弦中,但這種做法比較難:
一般來講,作品離調或轉調到關鍵大調或小調后,會很快回到原來的小調或大調中,而不會留在新調上結束。要用轉向關系大調或小調,而擺脫原調的調性引力是很難的,很容易做得不自然。
在大調中,還有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然而效果卻很不錯的和聲進行:v/vi-iv。這個進行其實就相當于關系小調的v-vi。
下屬的屬和弦如果我們在這個進行:i-i7-iv的i7和iv之間,為了聲部流暢,加一個“降低半音的i7和弦”。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下屬的屬七和弦”─v/iv,這個和弦是借用下屬調(上例中是f大調)中的屬七和弦,臨時離調向下屬調。
應注意的是,事實上只有“下屬的屬七和弦”,而沒有“下屬的屬和弦”。為什么呢?其實,“下屬的屬和弦”及主和弦,“下屬的屬和弦”到下屬的進行,及主到下屬的進行,怎么能體現(xiàn)出離調象下屬調呢?
11、重屬和弦和下屬的屬和弦
在西方古典音樂中,最有特點的恐怕是重屬和弦了。試想,如果在一個作品中用了重屬和弦,恐怕很難能讓人聯(lián)想起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不過,在本節(jié)的后面,有類似重屬和弦的效果,在中國音樂中運用的例子。不過那是另一回事了。)
重屬和弦,及屬和弦的屬和弦。在c大調中,屬于重屬和弦功能組的和弦,包括d大三和弦[d](重屬和弦)、d大小七和弦[d7](重屬七和弦)、f#減三和弦[f#dim](重屬導和弦,這個和弦很少用)、和f#減七和弦[f#dim7](重屬導七和弦)。重屬和聲組和弦解決到屬和弦,和屬和聲組和弦解決到主和弦是一樣的。
在實踐中,重屬七和弦經常解決到屬七和弦。
而重屬導七和弦,總是解決到終止四六和弦(在終止或半終止的屬和弦前,占強拍的主四六和弦,亦稱強四六和弦,因為一般的四六和弦都是在相對弱拍上,唯有這個和弦是在強拍上。)這時,重屬導七和弦的七音上行到終止四六和弦的三音上,為了聲部進行順暢,一般把重屬導和弦的降七音,寫成升六音,但和弦性質仍然是七和弦,而不是五六和弦,這是很容易混淆的。
我們看到,象上例中的進行,是非!拔骰钡模堋肮诺洹钡倪M行,而在現(xiàn)代流行音樂中卻是很少見。從俄國大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開始,重屬和弦總是向下屬方向進行,出現(xiàn)了v7/v-ii7的進行。
上面的例子中,最后兩個和弦在下兩個聲部的聲部進行中有一個平行五度,其實平行五度在近現(xiàn)代的作品中已經不算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