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習慣成自然:
假設曲子的進行是一個跑道,跑道跑久了自然曉得哪里要轉彎、哪里有坡度?而你大概可以在哪里加速、哪里“翹孤輪”?等等…路熟了至少胸有成足,有時候玩玩一些“Outside”也知道如何回到正軌上。那么在日積月累之后,你會跑的跑道是不是愈來愈多了呢?而就算是新的跑道,你也能看出它的玄機,熟稔效率自然也大幅提升。
又例:你對家里的樓梯一定是熟得不得了吧?有時候兩步一并、有時用跳的,這就是Improvisation。
二、多觀摩別人:
尤其對吉他手來講,反而需要去聆聽觀察非吉他手的演奏與想法,因為吉他手太多了!跟薩克斯風手一樣,你們會很容易落入觀察許多無謂的小細節(jié)中(例如音色屌不屌?效果器用哪顆?有沒有改琴?彈奏速度幾百?…等等),反而忽略了整體的流暢。而聆聽學習非吉他手的演奏,反而會讓你更專心,試試看?
先別管「這樣有沒有創(chuàng)意?」「這樣夠眩嗎?」這類問題,而要想「這樣流暢嗎?」「我彈來自在嗎?」縱然聽來像誰誰誰,但總是一個學會講好話的過程。
三、別被教材綁。
尤其在你就讀的這類學校中,講義教材特別多、名家撇步一堆,反而讓你無法專注在一種事情上,到頭來別人還是很眩,你還是會猶豫。理論是要把它搞懂后運用的,不是拿來自縛手腳的,所以要勇敢地有自己的想法,堅持一陣子,再虛心求教。
其實,我們認為這個音“對不對”時,其實已經(jīng)不是在想它是Am7的五音云云,而是耳朵與手都感覺順暢,耳朵要習慣許多聲音,甚至是你陌生的。這就是你講的反射動作,也是我們不斷于網(wǎng)棧上強調的「訓練過的本能」(Trained instinct),爵士樂就是這樣的訓練過程,讓我們變得對音符、和聲、旋律、節(jié)奏、創(chuàng)意等十足敏感,所以我常說:接受爵士訓練對于即使將來不成為爵士樂手的人,都是有好處的!
四、模仿只是一個過程:
對吉他手來講,作場幾乎是必經(jīng)之路,演奏cover band曲目是能**沒錯,但是就是超脫不了,你從中練得的應是膽識與經(jīng)驗,而不是只有追求某某第二云云,因為每個人的即興思路絕對會不一樣;換句話說,你可以模仿名演說家的口氣與思惟,但從中找出脈絡來發(fā)展方為珍貴。許多好樂手都有這個歷程(包括我們),但是總有一天你得跳出來,找出你自己的聲音,所以,把自己的偶像層次訂高些吧!